《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探寻哲学视角下的物质存在意义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澜沧月

新的一年春节就要来临,国人十分重视的年夜饭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重点。据说,国内某城市的知名饭店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经接满了年夜饭的订单,火爆程度令人咋舌。

消费,从人类有了物质交换这一目的开始,就与人类的整个生存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消费的对象,也大多集中在“物质”上面。

随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模式日益巩固,人们的大脑逐渐淡化了对物质存在意义背后的哲学思考:我为什么要买?换句话说“我为什么需要拥有这样东西”?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揭露一个比“超强占有欲”更可怕的现象——“被物质操控意识导致冲动消费的产生”,来自澳洲的著名杂志《新哲人》开启了他们第三个关于日常生活主题的哲学探讨,由此编写成《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

一、物质的原始意义

每一个人类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贫如洗”的,除了温热的肌肤、跳动的脉搏和有序的呼吸以外,没有什么能够保证新生命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持续存活。因此,生存必须的物质就成了人类得以存活的重要条件。

一开始,人类眼中的物质和仓鼠口中的食物没有区别,都是为了活命而囤积的东西。这些基本满足人类温饱的物质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他们的生产力达到可以让生存物资足够盈余的程度。

这时,人类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为生存所需而消费,他们开始有选择地购买让自己更满意的物质。

二、物质的衍生意义

当物质可供选择的范围加大,人们势必要形成一套选择机制,此时,物质的衍生意义就大于它的原始意义。

那么,物质的衍生意义都有哪些?

1.物品是我步履所及的证明,是我存在过的痕迹,也是我价值观和趣味的真实写照。

物品可以“照见”主人的趣味。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是,当你在某人家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乐器时,你可以猜测出这个人相当喜爱音乐,或者说,他至少是个对收藏乐器情有独钟的人。

物品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这点也不难理解。教科书曾描写过周总理办公室的样子——室内陈设ji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周总理一生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便像这办公室一样,都是艰苦朴素的。

至于物品代表了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这一点就更好理解了。每当亲人离世,我们总会留下一点什么借以聊寄哀思,这些看到便能触发人们回忆的物品,不正是反映着我们所怀念的那个人曾真实存在过的痕迹么?

2.物品是外化的身份,让我们追随,也让他人寻获。

如果把物品看作是对身份的“标记”,那么,这种衍生意义的另一作用是联系我们与外界。

小时候在班集体里生活时,传阅书籍是一件简单联系起我们与其他同学的事。在这一行为里,那本被传阅的图书就充当了我们外化的身份,它不断地向周围人传递着“这个人有本很好看的书”这一信息,使得周遭的人不停向我们靠拢。

长大以后,一个女生开始对化妆品有了研究。当她使用到一些平价好物,并通过社交媒体向大众进行推广时,她就开始拥有了被物品外化的身份——种草博主。fans通过视频认识了她,进而认同了她的选择喜好,隔着网线与这个女生产生联系。

尽管物品能够“标记”身份,但囤积物品却会使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中断、甚至达到孤立的程度。这是因为物品没有被展示,因而无法完成它作为“标记物”对身份的外化作用。

因此,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物质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以下这个内容——对物质的取舍。

三、我们对物质的取舍

书里用哲学的思维回答了“我们是否能逃离物品”“我们是否能逃离物品的欲望”这两个问题。

前者关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说的“断舍离”;后者则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冲动消费”有关。

在书本61页有关于这个思考的一个严谨回答,内容大意是:

我们既无法逃离物品,也无法逃离对物品的欲望,这是由让我们自身存续的条件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生活质量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拥有多少物品,是否拥有最新款的物品,以及是否总要追求更多的物品等。

提出这一论断的心理学家蒂姆·卡瑟认为,幸福生活的完美模式应该是尽可能不把物质的功用价值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对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上,比如说重视自我成长和自我悦纳等。

不受物质支配的思维能大大降低我们对物质占有的欲望,从而帮助我们完善对物质的取舍,不让人生再被物质“奴役”。

《新哲人》杂志的内容本意是为了让哲学在新的探索模式下回归大众,用哲学的思维带领大众走向单靠物质与经济等手段无法进一步改善的高质量生活。因此,读者不必担心书本的内容会太过晦涩难懂。

就拿“花销轮轮加码的酒席”、“从破费到破产的例子”、“无边落‘袋’萧萧下,不尽‘塑料’滚滚来”、“民族愈雅,装饰愈寡”这几处翻译举例,它们不仅仅做到了翻译界要求的“信达雅”,还让读者在大俗大雅的措辞中轻松读懂哲人们的妙思。

“买,还是不买?”

当你又一次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时,不妨直接翻到书本84、85页,在16位哲人留下的智慧论断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