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人性每天写1000字读书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178人  方不易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告诉我们,内向者和外向者该如何沟通;内向者如何建立社群关系,以及在商场中谈判;如何教养内向的小孩建立自信;内向者如何找工作、伴侣,解决家庭、婚姻中的冲突。本书以大量实例探讨内向、外向在不同文化、家庭,以及学业、职场里的表现,并教导内向者如何重拾自信,遵从自己的本性,将独特性格转化为优势,善用自己的长处,发挥更大力量,去改变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做自己,接受自己的内向性格。发现自己内向性格的特征,便去接受这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价值。 不要逼迫自己去做一个外向者,那会消耗你更多的能量,并且会对你的世界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做一名倾听者,思考者。 在不同的场合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进行公开演讲,汇报,之前做充分的准备。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做一个适度的外向者,进行良好的表达和沟通。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1.内向者与外向者的区别

内向者往往是被内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则倾向于关注人们外部的生活及活动。内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们之于身边事物的意义上,而外向者则会投身到事件当中。内向者会在他们独处的时候为自己充电,而外向者则会在社交活动满足不了自身需求的时候为自己充电。

内向者可能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喜欢参加派对和商务会议,然而过不多久他们就开始希望能在家里穿着睡衣走来走去。他们宁愿把这些社交精力都拿出来与自己亲密的朋友、同事和家人分享。他们是很好的倾听者,开口前必三思,甚至经常会觉得他们笔头上的功夫要远远好过口头。他们讨厌冲突。有的内向者会对简短的对话感到恐惧,而对于深入的交谈却能收放自如。

整个社会似乎都在鼓励人们成为外向者,成为那群“不可一世又招人喜欢的家伙”。而对内向者多冠以消极的观点:腼腆,不合群...

2.魅力领导的迷思

当今的世界现状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演示文稿或者演讲要点,很多人甚至都不愿跟你会面。即使你拿到了学校的推荐信,你也不能坐在对方的办公室里谈你的想法。你必须要做一个报告,内容要涵盖你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你的纪律性。

在一项实验中,两个陌生人在进行电话交谈,讲话多的一方通常会被认为更聪明、长得更好看,也更加讨人喜欢。我们还会视讲话者为领导者。一个人讲得越多,小组的其他成员就会将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人身上,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讲话多的人会随着会议的进行而在小组中变得越来越有分量。加快语速也能起到作用,因为我们总是认为那些语速快的人会比那些语速慢的人更有能力,也更有号召力。

如果讲话多与洞察力强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是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关联。

聊闲的能力与真正的工作能力很容易被混淆。

与哈佛商学院所推崇的音量领导力模型相反,那些榜上有名的、最有领导手段的总裁都是些内向者,包括查尔斯·施瓦布、比尔·盖茨、莎莉集团总裁布伦达·巴恩斯以及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任总裁詹姆斯·科普兰。

“半个世纪里,在我所遇到的或者共事过的最高效的领导者中,有的喜欢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而其他人则极爱交际。他们有的做事果断而冲动,有的则审时度势,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作一个决定……他们在性格特征上的唯一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不具备的东西,即都没有所谓的‘魅力’,也不会去利用这种所谓的魅力。”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这样写道。

每个人的性格其实是对外在环境的一种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动态调整至最合适,才是关键。

内向型人才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着倾听他人意见的偏好以及缺乏对于主导社交情境的兴趣,因而更乐于倾听并执行他人的建议。

从追随者的才能中获益后,他们就更愿意激发对方,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换句话说,内向型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内向型领导者更开放也更善于采纳他们的意见,这会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地工作。

那些能抓住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的机会,而不需要等待领导告诉他们要做什么的主动的员工,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尤为重要。因此,了解如何实现这些员工的贡献最大化,就成为所有领导者的一件关键武器。对于企业而言,提拔倾听者来扮演领导者角色也变得与提拔那些演说者一样重要。

4.当合作扼杀了创造力

新群体思维的兴起和独行侠力量

我单枪匹马,不成群也不结对……

因为我知道,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思考、来指挥。

那些创造力更强的人往往在社交活动中扮演内向者的角色。他们往往具有人际交往的技能,“却没有足够社会化或热衷参与的性格”

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是创新的催化剂。如果孤独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所有人可能都想要尝尝孤独的滋味。

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谓的“刻意练习”中,他认为这正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当你刻意去练习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知识或者任务是超出你能力所及的,因此,你要努力去提升你的表现,监督你的进程,并且随时做出修正。练习部分如果未能按照以上的标准进行,那么不仅效用不大,甚至适得其反。它们会加强现有的认知机制,而不会对此做出改善。

如果你的员工才华横溢并且积极进取,那你就应该在创造性和效率为上的任务中,鼓励他们独立工作。”

研究表明,那些效率最高的团队,都是由内向者和外向者恰当组合而成的,而领导结构也是如此。

5.性情=天生的命运?

性情=天生的命运?先天、后天以及新基因假说有些人对于一切都是确定的,而我对什么都不确定。

高度应激群体和低度应激群体所对应的性格类型便是内向型群体和外向型群体。

这种让孩子们获取是非观的机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形成良知和教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他们做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时被监护人指责,久而久之形成了其价值观。责备会让他们感觉焦虑,而焦虑又是一种难受的心理状态,因而他们学会了去避开那些反社会的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规范父母行为的内部准则,其核心就是焦虑感。

高度应激儿童最理想的父母类型:可以读懂孩子的暗示并且尊重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要求是温和而坚定的,绝对不会给孩子下苛刻或是敌对的要求;鼓励求知欲、提高学习成绩、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不苛刻,不忽视,也不会出尔反尔。

6.超越性情

施瓦茨的研究实质上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性格可以延伸,但是非常有限。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情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无论今后我们生活的境况如何。

拥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恰恰可以塑造我们的个性。

内向的天然就是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

虽然我们可以超越性情的限制,但最好的选择还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正视那片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你的甜蜜点是你获得最佳刺激的地方。

你可以调整你的工作、爱好以及社交生活,这样你就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待在自己的甜蜜点上。那些认识到自己甜蜜点的人,总会有勇气辞掉让他们精疲力竭的工作,开始一段崭新而自我满足的事业。

内向者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尽可能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意味着要刻意模仿外向者;意见也可以通过安静的方式传达,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传达,可以被包装成高度商品化的讲座,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得以提升

对内向者而言,其诀窍便是要发扬自身风格而不是让自我在普遍规范下随波逐流。

7.沉默的毅力

不必强硬,亦无须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

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

内向者可以为了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爱的人,或者任何他们重视的事情而表现出外向者的一面。

自我监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方面很有技巧,会寻找一切线索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最高程度的自我监控并不仅仅是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产生预期的效果和情感,处在自我监控中的人也会觉得压力有所减轻。

注意自己在自信的情境下脸与身体的状态和姿势,在你需要伪装自信的时候,试着去保持这些姿态

确定核心个人项目时有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回想一下你孩提时代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可能那时你给出的明确答案是不着边际的,但那背后隐藏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其次,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

最后,重视让你觉得嫉妒的事情。嫉妒是一种邪恶的情绪,却能说明真实情况。你通常会嫉妒那些拥有你所渴望的一切的人。

那些经常抑制消极情绪的人,世界观可能会变得更加消极。

如果内向者和外向者是性格的北端和南端——处在单一性格频谱的两端——他们怎么可能融洽相处呢?然而在友情关系中、在商业关系中,特别是在爱情关系中,这两种类型却常常相互吸引。爱是不可或缺的,群居生活也是可供选择的。珍惜你身边最亲近、最可爱的人,同你欣赏而尊敬的同事共事。结识那些可能成为你密友的人、同你相处融洽的人。

内向者喜欢在友好的情境下认识的朋友,外向者则喜欢在竞争中的对手。

内向者是非常出色的解码者。

不要对那些社交场合发怵。友情会让人们更幸福快乐,当然内向者也包括在内,但是要铭记于心的是质量远比数量重要。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对于有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灯光是百老汇的聚光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便足矣。有效利用你的禀赋,比如坚韧、专一、洞察力以及敏感,去做自己喜欢或有意义的事情。破解问题,潜心艺术,深沉思考。

不管你是谁,切记不可以貌取人。有的人一副外向做派,但伪装外向者已经消耗了他们太多的能量,降低了他们的可信度,甚至会影响其身体健康。还有的人看起来冷漠而矜持,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热情似火而且丰富多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