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无追求吗?
今天,偶然读到一则小古文——宋代文学家苏辙写的人物传记《孟德传》。这篇古文有点意思,尤其是王雷老师写的读后感,更是刷新了我对人生追求和生命意义的看法。《孟德传》全文不过五百余字,却写出了孟德这个小人物的一生,通篇围绕着“奇”字而铺开,描绘出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
孟德这个人“奇”在哪呢?从小就一个癖好:喜欢深山野林。他原是禁军神勇营的一名士兵,因为既不喜欢军人这个职业,也不喜欢老百姓平常的家居生活,所以休妻弃子(把妻子休掉,把孩子送给别人),也不跟部队打声招呼,就只身一人逃进了深山。
进了山林,孟德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我就是个逃兵啊,现在跑到了这里,万一被捉拿住了还是要被处死的,要不在山里没吃的被活活饿死,或者万一遇到虎狼、毒蛇还是要死的。对于这三种死法,我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只管往山上走吧。
话说,人活一世,最大的恐惧就是死亡。生而为人,都有很多愿望,很多追求,一旦死了,就意味着追求的停止和愿望的落空,这是人在死前最不甘心,也最不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人的欲望都满足了,那死亡是不是"无足惧矣"?就像此刻的孟德,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山林,他现在就在山林里,愿望得到满足,故死不足惧。
孟德在深山老林里又是怎样生活的呢?首先是吃饭的问题。一日三餐,野菜野果。刚开始当然难以适应,"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过了几个月之后,"安之如食五谷"。其次是安全问题。孟德遇上很多次猛兽,最终都化险为夷。很神奇,对不对?他是这样解释的:“只要是猛兽,都能认出人的气息。离人还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响彻山谷。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没死。过一会,它就跳过来想跟我搏斗,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犹豫不定,最后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孟德在山中生活了几年,后来到了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以为自己要被处死,谁知商州知府对他说:"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孟德把事情的始末全部告诉知府,知府就把他当作自首的人,安置在秦州。后来,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重获自由之后的孟德,仍然"往来诸山中"。
孟德是一个奇人,一个怪人,又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文中也提到了"亦无他异能",一生中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事迹啊,那苏辙为什么要给他作传呢?且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百度百科的译文,我复制在下面:
(孟德真可谓是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对有的事会仰慕,对有的事会畏惧;仰慕畏惧在内心纠缠,虽没有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脸上还会露出情绪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强者遭受讥笑,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超凡脱俗、独立于世。如今孟德没有挂念,盛大刚直之气外露于表,他自己没有觉察,但众人却看见了。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有什么呢?)
由此不难看出,苏辙对孟德的评价很高:称赞孟德是一个有道之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苏辙的哥哥苏轼,看过这篇《孟德传》后,曾写了《书子由孟德传》后》一文,我也在网上查阅了一番,苏轼认为:人在不知怪惧时自有一种无形的旺盛强大的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不敢伤害的力量,这也就是苏辙所说的可以“列于天地”的“道”。不得不说,苏轼、苏辙这两兄弟见识独到。
王雷老师说,孟德的故事不只告诉我们"无欲则刚"的道理。他感兴趣的是孟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诚然,孟德对人生的态度是绝大多数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活着要有理想,要有事业,要有责任和担当,要经世济民等等。但在这儿,作者苏辙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人的一生究竟应当如何度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人又有每个人自己的答案。每个时代的人答案也各不相同。只要不要把你觉得是"标准答案"的答案强加于他人头上即可。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什么另外的意义和目的,活着本身就是目的。活着、活过、活完,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最后,来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吧!换作是我,我即使再好山林,也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入山林。不光没有挣脱世俗的勇气,更没有直面猛兽的胆量,说到底还是有所顾,有所慕,有所畏。不过,希望以后尽量做到少顾,少慕,少畏。做不到"无欲",就追求"克制"、"节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