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缺了这个,苦练10000小时也没用

2017-08-18  本文已影响193人  明白1

最近几年,「刻意练习」这个话题,被提及到的次数很多。

因为有一个10000小时理论,说人在一个行业积累10000小时,就能成为高手。后来有人反驳说,这10000个小时,不能是机械式的重复,而必须是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高手的境界。

这下大家又有点疑惑了,刻意练习和普通练习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知道,刻意练习方法论是下面三点:

  1. 创建模型
  2. 刻意练习
  3. 及时反馈

其中「创建模型」这条最为重要,错误的模型只能让练习变得适得其反。

模型」也可以称为「套路」、「模式」、「方法论」。只是不同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称呼。

你一定羡慕过,有人总是可以写出精彩的10W+文章,有人总是能敏感的捕捉到用户需求,有人可以能写出高转化的文案。

这些人就是掌握了「套路」的高手。

如果你觉得一个道理很有启发,一定要想想这个道理还能用到其他什么地方,找到相关的5个案例。否则这个道理,你就仅仅是知道而已。

我自己找了几个案例来说明,刻意练习的模型真的有,熟练后真的很厉害!

一、创建模型

1. 写作举例

我们来看一些市场上写作课自称的秘籍:

1、万能框架:描述现象-展开分析-加强认同感-下结论
2、提出问题-举出事例-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3、制造危机-解决问题-时间紧迫-不买没脸

标题秘籍:

1、好奇、怀疑、想学
2、数据化总结、戏剧性、制作反差、描述画面、痛点提问、

还有文章开头技巧、结尾技巧、抖包袱技巧等等。

这些我们平时看文章也都能看到,但是平常人看到后,会大呼「文章写的真好」,我该学习一下。

这个金句好,保存;这个段子妙,保存;这个开头好吸引人,保存。

他们学到的是表皮,是信息,而不是信息背后的「模型」。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万万没想到》

高手之所以能写出好文章,就在于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套路。

在知识付费时代,高手把套路总结一下,包装一下,就是一堂几百万的写作课。

你说,高手厉不厉害,可不可怕?

2. 需求举例

我身边有这么一类人,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他可以洞察到其中的用户需求,进而发展出一个项目;或者对一些其他的Idea,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否可行。

他们是否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呢?

我想是有的。

有一个叫做《生财有术》的小密圈,其中精华帖,圈主亦仁占到一半以上。

在圈里,经常会看到亦仁在一个叫思路分享的栏目里发表主题,每次发表主题的时候,基本都会涉及下面这几点:

细细思考,会发现,判断一个需求是否可行,这5个点,都需要考虑到。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当然,这只是看的见的「模式」,可能还有其他一些细节,是内化在高手身体里的,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遇到类似问题,自动套用这些「模式」。

我们平常人需要做的就是,学习高手这些思考「模式」,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单一的进行复制。

3. 文案举例

比如:360超级插线板文案

你的手机是最近3年的新科技,但配它的插线板却是上世纪的发明。

你如果单纯的描述插线板的优点,就可能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超级插线板,功能强大,方便你的生活

用户才不关心你的功能强不强大,每个商家都会夸自己的产品,所以上面这句纯属自嗨。

要让用户关注你的产品,首先要让用户关注自己。

这里的套路是降低用户的现实状态,让他们意识到有个「问题」,有「不合理」。

这里找到的是事物之间不合理

比如:在线培训课程文案

“一场逻辑混乱的电影烂片都要收你40块。或者,你可以花40块学习职场前三年的经验”。

依然是制造不合理,虽然电影是无辜的,但是为了效果,只能拉上它了。

诸如此类,还有情感上制造共鸣的套路:支持、批判、反击和鼓励。

李叫兽是这个领域的高手,他的文章里讲过许多的文案套路。

我们看到一个文案,不应该只是感觉「说到我心里去了」,而要不时思考一下,这个文案用的哪个套路,能否换个其他风格。

懂得识别套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不会因为感性而做一些刺激性消费。

4. 其他例子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发现或创建专业领域背后的模型

现在社会中,几乎所以专业后面的模型都已经被前人总结过,你需要的就是找到并练习它。

具体去哪里找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二、刻意练习

找到模型后,就开始重复重复重复,练到熟能生巧,练到成为下意识,练到这个技能「长」到大脑里。

但是应该注意,随着时间、科技等发展,模型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新媒体时代的写作和传统的写作「模型」就不一样,因为文字的载体不同,人们接受信息的量级不同,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同。

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看,多想。如果发现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东西,不要急于否定:同一事物面对不同受众、不同场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学习,根据情况作出改进。

还有,应该尽量多练习不同的思维模型,这是不是指的一个专业领域的模型,而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这有助于创新

之前,我有个朋友开了一个工作室,做一些自己定制的产品,准备创业。当时我还是一个写代码的,脑子里除了技术方面的东西,其他概念基本为零。

当他来找我给意见的时候,我只能想到,帮他做个网站来展示产品。

后来,接触的东西多了,运营、产品、文案等都懂一点。

那天,我发现她那个项目还在做,但是没有利用互联网推广开来。于是我就和他聊,从产品选型,到用户画像、市场定位、渠道营销等,把他说的一愣一愣的。后来还邀请我和他一起做。

看,多学一点不同专业的东西,连吹起牛逼来,都有说服力。

三、及时反馈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运动员还需要教练?

教练的第一作用是,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反馈。

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
——《万万没想到》

写作,可以发到简书,公众号,让朋友反馈。
文案,直接发朋友圈,看多少人点赞。
需求,找个高手多的小密圈,发到里面。
……

要想成为高手,必须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要想成功,首先要找对模型。

祝早日成为高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