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自己开始:那些让我们变成魔鬼的内在力量
文 / 高浩容
大家好,这里是简书大学堂,欢迎收听《直面内心的黑暗,叙事治疗的八堂课》第一节课。
本课程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叙事治疗,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重新梳理我们因为思维固化,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我们很难打破这些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陈规。从叙事治疗的说法,就是「重新书写我们的生命故事」。
这个书写一方面是具象的,通过叙事的写作与表达;一方面也是抽象的,因为我们必须真正的能够内在建立起新的一套理解自身故事的系统,我们挑出这些经常囚禁人们的思维谬误,然后一一加以破除,并且相信我们有创造新的生命故事的能力。
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们会花相当的时间,重新认识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
介绍叙事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什么。
在开始之前,简单说明一下本课程的结构,每堂课大致三为三个部份,一个帮助我们头脑暖身的故事,对于相关理论与问题的说明与介绍,然后提出叙事治疗的解决方案。
当然更详细的内容,需要你仔细聆听,并且参与我们的在线互动,以及课外讨论。
此外,本音频课程的内容,远比你现在读到的文字更多。
只有购买本课程的人,才能在音频中,听到老师更多的故事,更完整的理论说明与问题解决方案。
◎故事
分手第九天,我给自己安排了一趟散心之旅。
旅行的目的地是首尔,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容颜,让自己变得不一样。虽然很想隆胸,就像他现任那样,可是我怕痛。
到了首尔,接机的是阿政,在韩国读心理学的研究生。
见面第一天是观光客行程,第二天诊所热身,医生拿出pad,给我看了很多中国人来这里整形的范例。
我的预算不少,毕竟当初为了一起买房存的钱,用不到了。
躺在手术台上,觉得好冷,那时觉得自己好没用,因为我在想他。
术后前三天,我住在医院,后面14天都住阿政家。
他的房子是我在airbnb上找的,很便宜。他白天上学,我帮他看家。
他的家充满一股宅男的腥味,也许对某些来说这就是青春的滋味,促进交配的肉欲荷尔蒙。
当然我也没有什么资格说他,我是个宅女,人生多数时光都在房间里腐烂。原本以为有天能跟臭豆腐一样,腐烂出一点香味,最后却成了过期食品。
当我从阿政屋子的窗户看出去,所见景象和在北京如出一辙,楼房、楼房、楼房,就像一栋栋的灵骨塔,好多人都跟我一样,还没活过就死了。
通关前,阿政问我会不会后悔在脸上动刀,我说不会。
因为那天我在pad中看到一组术前术后照片,虽然照片的眼睛加上黑线,但我还是认出照片上的人是我前任的现任女友。
当我想象她可能也在一间充满腥味的房间待了14天,曾经抱着手术失败也无所谓的麻木感,我发现我不恨她了。
◎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认为人之所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在于人对「归属感」的渴求。
这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或者我们想要认清自己是谁,就像《黑客帝国》中的主角尼欧,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对「我是谁」感兴趣,而是因为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得面对一天的孤独。
归属感的反义词,就是「孤独感」。
那么什么又叫「感」呢?「孤独」和「孤独感」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就牵涉到心理学,亦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我是什么组成的?」
现代基于神经科学的心理学,可能会告诉你,「我是物质构成的,除了身体别无一物。没有灵魂,也没有心智,有的只是大脑活动。」
但这还不足以说服我们去了解,为什么大脑的活动会形成一个自我的意识,这个自我意识会心痛,会想要自我毁灭,但同时又能在极其糟糕的环境,遭受凌虐与暴力的家庭中咬牙活下来。
当一个人说,我是孤独的,不代表他成了孤独自身,而是他的孤独感起了作用。
孤独感是一种内在感受,是一种我们感觉自己没有归属,像是浮萍,或是孤儿一般的状态。有时可能我们真的是如此,我们因为被抛弃儿感到孤独;有时并非如此,就像我们其实被呵护,却感受不到呵护的温暖,又像老人痴呆伴随的健忘症状,我们明明吃了一顿饭,却忘了,感觉还是很饥饿。
所以当我们的归属感没有被满足,我们的心灵就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饥饿的感受就是孤独感。
这就是「我」的有趣之处,人的自我总是一体两面,就像精神科医师方热 (Frédéric Fanget)在《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书中所说:
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方法
人永远是矛盾的,就像硬币是一体两面的。
比如开头故事中的女孩,失恋让她痛苦,痛苦让她试着想要改变。整形是她对于改变自己,采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并不能改变过去,改变和爱人分开的事实,但有时我们需要的是转移,或者就像刺青,是一种为生命划下句号,好让新的生命段落继续书写的具体行为。
有时我们呈现积极正面的自己,有时我们呈现消极负面的自己。有时我们应该快乐,却感到不快乐;有时我们明明有人守候,却感到孤独。
但有时我们明明一个人,却感到生活充实、愉悦和丰富。
生命就是在这些尝试之中,看见自己的伟大与渺小。且唯有尝试,才能打破浮想联翩的思绪给我们带来的限制。
终究孤独与归属,快乐与痛苦,很大的程度掌握在我们自己的心灵之中。
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有股内在动力,使我们的心灵能够自然遨游,在囹圄中依旧能像鸟儿自由飞翔。
然而,当我们试着往内在去寻求,为什么有时我们什么都找不到?
一个可能是,我们在寻找的是孤独、归属,这些固定的、既有的、僵死的东西。
而不是孤独感、归属感,这些在我们体内流动,并且能够成为我们发于体外,化为行动的内在力量。
另一个可能是,我们在逃避。
我们在逃避硬币的反面,就像我们只要归属感而拒绝孤独感,却不晓得这两者实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我们硬是要把他们分开,等于把自己给撕裂。我们将活在一种幻想之中,幻想自己是个永远不会感受到孤独的外星人。
然而,无论是正面或负面,归属与孤独都充满能量,这些能量能被我们所用,或是击垮我们。
我们得去学习感受这些内在能量的流动,然后试着用他们来建构理想的我们,哺育我们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试着去接纳我们人性中的渴望,渴望得到归属感的满足,因为只有当我们正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看见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把自我这一部份割裂出去,假装那些质量都不属于我。
假装硬币的反面不存在,它还是存在。
就像假装孤独不存在,假装孤独感没有感受到任何东西,或者为了不要触发孤独感,我们远离了人群,然后我们就会被内心更大的黑暗与空虚淹没。
最后,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只剩下挥之不去的饥饿,直到我们疯狂。
◎结语
哲学家利科(Paul Ricœur):
「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
课程详情点击:《直面内心的黑暗,叙事治疗的八堂课》
A课程59元:课程音频+文稿,直接购买付费连载;
B课程199元:包含课程音频+文稿+作业批改+社群互动+导师一对一交流。
为了更好地服务课程学员,购买B课程可加入高浩容老师亲自主持的班级微信群,相互交流。高老师将亲自批改作业,更好的完成叙事治疗的自愈项目。名额仅限60人,人满即停止招收。
购买B课程请添加微信号SWGong-001,备注叙事治疗课,获取购买链接并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