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穿过杰克·琼斯,想想就想死”
一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百丽 BeLLE 退市了。
不知道大城市怎么样,但以前在我们老家的县城,女孩们以有一双百丽鞋为荣,百丽旗下的天美意也值得炫耀。他们的鞋店曾遍布中国。
我突然想起了一连串名字,它们曾寄托着很多人的憧憬:以纯、美特斯邦威、阿依莲、真维斯、Only……对我个人而言,特别是“杰克·琼斯”。
我对它执念最深,悔悟最晚。
一直到刚开始工作,我都觉得这个品牌很适合我。我买过一件杰克·琼斯的黑色机车风外套。花了 500 多块,在十年前,这不便宜。
穿着这样一件衣服,我跑了很多地方,坐大巴、坐摩的,和工人、农民或官员交谈。
现在回想,我是带着骄傲穿这件外套去采访的。
二
怀着很大的勇气,我找了一些杰克·琼斯当年的照片。
完全不敢记得以前的审美是这样的。
对更小的一点的男孩、女孩来说,当时受追捧的是以纯、美特斯邦威和风格独特的阿依莲、淑女屋……
广告图:周杰伦代言的美特斯邦威 广告图:淑女屋 广告图:阿依莲有些一言难尽啊。
三
其实“杰克·琼斯”曾带给我真的快乐。
当时穿上那些“机车风格”的设计,心里会得意。价格贵,但值得。
许多人分享了相似的心情。
“那时候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工作后用自己的钱买一身杰克·琼斯。”
“上学不用书包,就用美邦、森马的袋子装书,提手上的感觉就是炫。”
“看到全身都是YISHION(以纯)的人,会觉得对方整个人都在发光。”
“读高中时穿了一套依恋的衣服,憧憬的毛衣百褶裙那种,觉得自己美爆了、走路头扬得超高。”
一个女孩告诉我,十几岁时穿美特斯邦威,真的有“不走寻常路”的感觉。虽然这是学校里撞衫率最高的衣服。
一位男同事,2008 年来北京上学,被一个大他 4、5 岁的人领到杰克·琼斯店见世面。
他觉得好潮啊!可惜,没有他穿的号。同事比较胖。
公司里还有一位,自称是最早一批穿“杰克·琼斯”的人。
那是 2002 年左右,他记得北京只有阜成门华联商场才有杰克·琼斯。
“当时感觉真的很好,比 zara、HM 刚出来时感觉都好。特别贵。觉得买它就是买轻奢。”
阜成门离他家挺远的,但他会专门为了杰克·琼斯跑去。
四
这位同事已经 7、8 年不穿杰克·琼斯了。
那些因为一件“以纯”、“美特斯邦威”和“淑女屋”就无比快乐的少男少女,现在也长大了。
回忆过去,他们有些人会说“那时候的虚荣真搞笑啊”,“我当时是瞎了吗”?
在直男聚集的虎扑论坛上,杰克·琼斯”被戏称为“杰克·屌丝”、“杰克·穷死”。
女孩儿们则在豆瓣上,悔悟自己迷恋“淑女屋”和“阿依莲”的无知青春:
“小时候太贵,现在太丑。”
“以前觉得穿淑女屋的都是白富美,现在去逛淑女屋会感叹这么丑的衣服怎么会有人买。”
我得替杰克·琼斯,替以纯和淑女屋反驳一句:其实它们并不差。它们也不应该被这样嘲笑。我的羞愧感、和那些论坛上不太厚道的调侃,其实是指向当时的那个自己。
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对它们期待太多。穿上它们,我们对自己加上了太高的评价。
到现在,杰克·琼斯也不便宜。一件外套要 1000 多,衬衫要大几百。在北京许多大商场都有他的门店。
以纯、美邦等的质量和款式也从来不太差。
我为什么产生“想想就想死”的感觉?是因为落差感。
我们曾以为,这些品牌就是时尚顶峰了,后来才知道,还有古驰、D&G 和 CHANEL。
世界中心,原来不是老家县城的解放路或人民广场。
那些让你无比骄傲的东西,长大了才知道,也没什么了不起。
人生最悲凉的一句话就是,“不过如此”。
五
找衣服就是在找自己。
会产生“想想就想死”的感觉,也是因为,当你真的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会不忍看过去的胡乱尝试。
我最不想承认的一点是,年轻时喜欢过那种“机车风”的东西。现在看,真的不适合我。
女孩们对这种感觉最有体会。
一个朋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乱买衣服。这几个月想穿黑暗系的,过几个月买的衣服上全有蕾丝,再过几个月,又开始尝试英伦风,收集了各种格纹。
她因此积攒了很多再也不会穿的衣服,和再也不想看的照片。
但即使是现在看来有点可笑的憧憬,当时却是真挚的。为了表达自己,人们付出了真的努力。
一个男孩说,“ 05 年大学那会儿,书读得少,感觉杰克·琼斯就是第一品牌。省吃俭用买了一件,好怀念的青春。”
六
总是要经过很多自以为是、盲目摸索和幡然醒悟,才能找到自己。
发现自己的界限,可能就是从认识到自己穿不了某件衣服开始的。
发现自己的成长,可能也是从认识到某件衣服不适合自己开始的。
有时候,我们的衣服比我们的皮肤更靠近心灵。
对一些曾被憧憬,如今跌落的品牌,人们总是多一点情感。
优衣库很好,HM 也很好,但只有“美特斯邦威”的老板被抓时,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感叹和怀旧:
“一个时代结束了呀。”
结束的是一些人的青春。
那件陪我跑了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的黑色外套,早不知去哪儿了。
我曾穿过杰克·琼斯,想想很尴尬,但也挺怀念的。
读后思考:
你是穿着什么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