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月亮上看日出

喜欢

2021-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仓足

    十四五岁的年纪,狭窄的山路,周遭不全是绿油油,黄土和偏红的山,队伍稀松地往上爬。刚刚结束爱好茶或者咖啡的话,我便接着追问“喜欢”之类的题目。那时虽说在活泼的学生群中因为沉静和过分时候的孤寂显得突兀,看起来稳、成熟过于同龄人(实际上因为上学稍晚,周围比我年幼的更多),却总在这些难以具象的思索前表现天真。

    “谁知道呢。”她只是回答。那时我是一个同她一般的小女孩,这样的相似仅在性别上。尽管我们总归是因为某些磁石吸引在一起,但于我她更显出男性的飒爽和潇洒。这自不是说这些品质是男性的专属,只是在我狭窄的认知里,她的品质显得珍贵且神秘。不过与走这样狭窄的山路不同,因为人的想象力和适应性总会习惯突然的险坡和弯道;尽管我的认知成长到今天依然并不开阔,但这些品质仍不成为大众,仍稀缺。

    怀着“喜欢”的疑惑,我发现自己已然形成很久的习惯。尤其是那些被大家围绕着的孩子,或者是被大家仰望着的孩子,成为我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是平浅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讲也不失深邃。语音语调语气——在人的话语体系里,他们最和谐的呈现方式需要与对应的语言匹配。我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怎样的人可能说怎样的话,并且注意观察话语落地之后是被冷落还是被高高捧起——就像喷泉一样。好像人通过话语可以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枚机关,话语成为个人气质的宣传广告。

    我对于“喜欢”的认知建立在靠近的欲求之上,这自然依靠的是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是否能判断为止步于话语,或者话语宣传的个人气质呢?

    今天做了一番表白,所以结合“今天的思考”讲一讲,也即是特定情景下的“喜欢”。这种“喜欢”,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是被置于一个彼此牵扯的空间。这一情况下,“喜欢”变成了一种无固定方向流动的状态,并不止于常规的划分归类(比如在情感对象、程度深浅、时间长短等),在这一面上,是像漫涌的水,往周遭铺开,并不设限。另一方面,“喜欢”与外部的联结(比如好感、愉悦、性、爱;讨厌、生气、暴力、恨等)也并非不可逾越。若真要做什么比喻,我便把它比作噼里啪啦的“星星”炸弹:一是有音乐性和美感,二是爆炸时向四面八方飞散,三是不同炸药具有不确定性,其间似乎也有什么神秘的关联,四是有终结。

    不过大体看下来,只是一番“读者读来无趣,笔者自娱自乐”的探索。只是今天的尝试让我灵机一动,便草草写了下来。若要问最坦率的感受,我便要说:

    快意!

    至于答复,看上去是个问题。不过我也说过,就如世界上的种种问题一般:世界看似是一本问题之书,实则可能是一本答案之书。到底是寻求答案,还是寻求读懂答案,那就是另一番讨论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