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乐式活法》3.2赚钱vs赚道义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灵财富导师彭文广

原创 胡尧 千面博士

3.2“你必须决定你想要赚钱,还是想要赚道义,因为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嘉宾评论员 蓝道夫·克拉夫特

在我可持续社会经济学观点中,我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巴奇·富乐所说的 “绝对法则”,正如这句话所表达的那样。在1981年的「商业的未来」会议上,当巴奇讲到这句话时,他故意进行了一个“推”的动作,之后停下来,凝视着所有的观众,时间仿佛静止了,然后他举起一根手指,几乎是以一种训斥的手势,比第一次更有自信地重复了自己的观点。他对此是认真的!我把这个场景录下来了。

在我看来,这是他最被人误解的表述之一——即使在现场的很多“巴奇粉”也并没有理解它。为了真正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知道巴奇对财富的定义,我把这个定义称为“真正的财富”,以区别于广泛流行的模糊定义。巴奇的定义是,“我们所组织的,能在今后多长的时间里惠及多少生命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金钱和财富的概念是人类才有的。死人无法享有财富。财富凝结着物质世界中的资源和知识技能。

如果没有人“利用”它,森林里的树就没有“财富/金钱”价值。而当有人走过来,知道如何“收获”它,可以燃烧它来取暖、做饭,这时树就有了价值,可以用来交易或者与其他人交换生存所需的东西。如果人类拥有额外的知识,还知道如何用树建造容身之所,那么这棵树又增加了额外的价值。树没有改变,人的知识改变了,“财富”的价值随之增长了。

另一方面,金钱是人类发明的用来代表“财富”的工具。金钱是认同这个“工具”有特定价值的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契约。只有各方都信任这个契约,金钱的价值才会被维持。

金钱不是财富,它只是代表财富,金钱实际上是信任。金钱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忘记了金钱与它所代表的财富之间的联系,我们开始认为金钱就是财富。一旦人们认为金钱是财富,你的整个思维过程就会转变。你将会把注意力放在“赚钱”上,而不是“赚道义”上,即创造金钱所代表的“真正的财富”。

在任何地方任何经济条件下创造“真正的财富”都是有意义(或道义,下同)的。而“赚钱”,通常使人们想出各种计划和操作规程,从创造“真正的财富”的角度来看,往往都是近乎无意义的。

美国/西方经济体目前完全是“赚钱”思维过程的示范,地球号太空船的“新兴”经济也不甘落后。“不惜一切代价快速致富”(输/赢或双输),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它已经取代了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以公平的增值利润为他人创造必要的价值。这种明智的经营方式才能持久并增长,而且十分有意义。因此,巴奇所说的“你必须决定你想要赚钱,还是想要赚道义,因为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有助于我们所有人评估我们的行为,并朝着建立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社会迈进。

蓝道夫·克拉夫特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巴克明斯特·富乐的著作,并在全世界教导「真正的财富」。要了解更多有关他的信息,以及基于富乐博士生平和著作提出的“可持续的全球社会经济学”和“真正的财富”,请访问www.FullerEducation.org

这句话常被提及并且多被误解,它代表了巴克明斯特·富乐经营策略的一个关键方面,以及他在 1927 年企图自杀后的表现方式。当时,他尽了最大努力赚钱养家,但在社会眼光看来,他完全是个失败者。

在自杀的边缘,他有了一种顿悟/灵性体验。在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情况下,他进入了几个月的静默冥想,沉思和寻思他的目标。那个时期的成果是他那伟大的实验,决定并记录一个人能够完成什么事情,从而超越任何强大有钱的公司、政府和机构。他将自己作为「56年的实验」的“小白鼠巴奇”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他决心不再为谋生而工作。

巴奇决定要赚道义而不是赚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挨饿,无家可归,或推卸自己的家庭责任。相反,他决心坚持自己的意图,着眼于为所有人的利益去赚道义,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曾经(及一直到现在)那样,为自己和家人赚钱而牺牲别人的利益。

(校注:在富乐博士1981年录制的“商业的未来”讲座中,他详细阐述了人类有70%的工作并未创造任何财富。他说“这些人可能在保险公司上班,并打赌你会活下去...他们赌的是你不会死,而你赌的是你会死。然后,我们还会有监督督察的督察...等等。我发现有超过七成的工作并未创造任何财富。”详见「千面书友会」→《天才的精髓》)

他的自律可以重申如下:在开始任何新的努力时,一个打算赚钱的人可能会失败,而一个初衷是赚道义并且有助于他人的人最有可能成功并得到资金上的支持。这不关乎全部的行为或金钱。这跟意图有关,特别是最初的发心。这是所有努力的驱动力。

在他的“56 年实验”过程中,巴奇证明了这个策略是有效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年收入超过一百万美元。认识到大自然永不囤积,大自然只是存储足够的资源来维持一个项目,巴奇很快把他的收入“再投资”到他认为需要完成的未被解决的项目中。

巴奇尝试这个策略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人类,我们都是我们所说的大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大自然总是支持任何应该被支持的。自然界中没有人工制品。大自然永远并总是给任何“项目”分配所需的确切数量的资源,无论是树木、暴雨还是人类。

大自然永远不会使用太少或太多的资源。如果某个事物与大自然不同步,则不被支持。事实上,它甚至不会存在。

人类是一种独特的物种,我们经常试图创造与自然不同步的项目。这些项目总是失败。它们似乎能运行一段时间,但任何不符合自然和她的普遍原则的事物终将会失败。

对于最初为了赚钱而不是赚道义的项目或发明而言,情况尤其如此。比如内燃机, 在其短暂的服役期内(在宇宙浩瀚的历史中,一个世纪就像是海洋中的一滴水),内燃机及其所需的化石燃料已经摧毁了我们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栖息地。这个发明实际上是在杀死我们和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

不管有没有人类,大自然和地球都将存在着。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赚道义,它并不支持地球生命的成功且终将失败。它还可能导致制造内燃机的物种(人类)本身的灭绝。

巴奇意识到,大自然在她每方面的工作都很成功,他的行为模仿他在大自然发现的兴盛模板。在人类进化的这个关键时刻,我们站在物种灭绝的边缘,在巴奇所谓的“人类的最终考验”的时代,「我辈」必须要赚道义,而不是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赚钱。

这不是什么空想,这是一个人的自我委任,他在生命的最后56年里致力于找出什么是有效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最佳做法落实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