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艺术之家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27人  巴山夜雨i

原来,每一块碑之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悲怆涕零。

随着叁合美术馆馆长高先生的讲解,我一步步走近颜真卿,一步步跨入唐朝书法的殿堂,完全被吸引,彻底的被震撼了。

一、《多宝塔碑》和《颜真卿勤礼碑》

这两块碑刻,是颜真卿书法真迹中最著名的,也是学习颜体的人必学必临之帖。它们完整的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

用高老师的话说,就是随便拿出一块来,就是一个博物馆,其影响力堪比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颜真卿一生楷书代表作品颇多,其中《多宝塔碑》为鲁公早年书法,成为颜真卿楷书的初期风格,《颜勤礼碑》是最能表现颜体楷书成熟时期风格和面貌的代表作。

二者均是唐代重要的碑刻,也是楷书中的代表之作,常常被后人视为临摹与教学的典范。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讲述的是唐代僧人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多宝塔时时出现在眼前,于是决定将其变为现实,在千福寺兴建多宝塔,耗时四年。

此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书,是他前期的成名作品,也是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为颜真卿71岁时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书写的神道碑,是颜真卿晚期的精品,最为成熟的代表佳作,也是后人临习颜体的最佳范本。

二、《殷君夫人颜氏碑》和《颜氏家庙碑》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这两块碑刻,分别是颜真卿71岁和72岁时创作的。此时的颜鲁公已经进入怀念故人的年龄,因此,无论是碑文还是笔迹里,都透着浓浓的亲情。

据碑文载,颜氏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七月五日死,次年春正月合。又据碑中颜真卿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应书于湖州任上被召之时。此碑是颜真卿为其姑殷履直夫人颜真定追立的。

此碑全称《杭州钱塘县丞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著录首见宋《宝刻类编》。元明间,碑没入土中,清乾隆年间出土。碑上有“乾隆五十九年十月昭女张夔敬观”。

颜真卿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受姑母颜真定——唐史官,精通唐之前的历史的影响很深。可惜在他28岁时,姑母离世。因此,其与姑母的感情亦是非常之深厚的。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作者是颜真卿,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刻于建中元年(780年)。

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

此碑首行下刻有宋太平兴 国七年(982年)八月二十九日重立时李准跋文。据跋文记,此碑经唐室离乱, 倒卧于郊野尘土之中,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

据《校碑随笔》等书记载,碑文第三行“祠堂”之“祠”字钩笔,惟宋拓本完好,明时已凿粗。

如“李阳冰篆额”之“阳”字第三撇未损,“冰”字完好,“额”字右“页” 直笔未损,则是宋拓“祠”字完好本中的上品。此碑至今虽然完好,然由于历来传拓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

三、《八關齋會報德記》

《八关斋会报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唐大历7年刻在八面石幢上。唐武宗时现今灭佛,毁其五面。

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据拓本将其补全,明嘉靖时加盖碑亭,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试图盗取此碑,在当地军民的努力下将其保住。

文革时亭碑俱毁。石幢被砸为三段,上部四分之三现存于商丘市博物馆,其余去向至今不明。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1993年商丘政府在原址重刻石幢碑文内容史书有载,唐朝节度使史思明有位部将叫田神功,“安史之乱”发生时,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商丘。

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商丘)之围。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宝应元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

10年后,田神功年老而病,全城百姓几千人自发募捐为其在寺庙做祈福法事,祈求田神功早日康复。并邀请颜真卿为其撰写碑文以颂之。

此碑字大如拳,是颜真卿六十多岁时书, 笔法老辣却不失生涩之气 。较麻姑亲礼更多自在,比多宝塔更多凝练。

在颜碑当中比较特别,没有多少颜书后期的规律化特点。笔法似散实凝,消散苍茫中多精到森严。风骨与瘗鹤铭相似。

因为碑刻屡遭劫难所以拓帖也有不同版本。清代拓帖已很珍贵,早期的更是少见。现在能见到的拓本多是修复后的本,与原迹有所不同。

石头可以毁,拓本千千万。叁合美术馆展出了7条屏,中间刻意为失去的第三条屏留出位置。

高馆长每每讲到此碑都会潸然泪下,为保护碑刻而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人们。

四、《宋璟碑》

大历七年(772年)九月,64岁的颜真卿历郑州归东都,书旧文《宋璟碑》。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命邢州刺史封演上石,立碑于沙河宋璟墓前。

现坐落在邢台市桥西区李村乡东户村乡中学院内,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碑高4.08米,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璟(663~737年)“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宋璟在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后,与姚崇精诚合作,是开元盛世的主要操盘手。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年老告归,二十五年卒于洛阳之私宅,赠太尉,谥文贞。次年,归葬沙河先茔。

此碑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人口几乎全部死亡,土地无人耕种,惨不忍睹。

大唐需要修养生息,除了恢复生产,繁衍人口,更重要的是恢复民族自信的和凝聚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前任功臣歌功颂德,树立榜样,提升民族信仰。《宋璟碑》就是在这样的时间应运而生。

叁合美术馆此次展出的是李叔同保存的拓本。

五、《祭侄文稿》和《争座位帖》

这两个碑刻是颜真卿唯一的被认可的行书碑帖。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诗。

《争座位帖》与颜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称为“颜书三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为世所珍。

走近颜真卿,走近唐朝书法史(二)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义的信件稿本,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

然而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甚至斥责他的行为“何异清昼攫金(白昼打劫)之士”。

手稿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信中反映了颜真卿仗义执言,刚正不阿的精神。

书法家的笔力在于指上,而手指的运笔受大脑指挥,最终反映的是书家的内心世界。

颜真卿一生自幼丧父,28岁失去姑母,30多岁失去母亲。26岁考取功名,27岁上朝为官,41岁被贬。

受颜氏家训及诸多名师的教诲,一生经历坎坷不平,经历风风雨雨,内心世界丰富而成熟,显于笔端乃成大作遗传万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