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不同

2021-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娟记

小柔在一个学习社群里学习。大家一起讨论到与人相处的方式。小刚很关心又有一些得意的对小柔说:“你和别人打招呼的方式有点太热烈了。就像是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别人。这会让我想要回避”

小柔赶紧解释:“这一次,我离别人有一些距离”(好像在说你我不好,是我以前的状态现在没有那么地不好!)

这种状态还挺熟悉的。比如生活中突然有人说你做错了,也不说你具体错在哪?你自己也不知道有错没错。你感受到突如其来的压力。马上处于应激状态。有时是应对的解释有时是反击。不管是反击或者解释都感觉那么的不舒服!

这个互动是怎么产生的?

假设一:小柔和小刚是两种不同的社交方式。小柔表达亲密的方式喜欢眼神交流,小刚喜欢点头示意。小刚看到小柔的眼神直接想躲。但是,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途。心里还很不舒服。就把这种不舒服看成是小柔造成的。就直接批评小柔:“你怎么可以这么直接呢?你这方式不对,你得……”

假设二:小柔和小刚的方式相同。但是小柔感觉自己和小刚挺亲近的。小刚觉得和小柔没有到那么亲近的关系。小刚认为小柔做的事情和他们关系是不相匹配的。

假设三:小柔和小刚他们的性格刚好相匹配。一个指错一个认错。如果,小柔能够认下来他们的互动还挺成功的。小柔更像是在那种情境下迫于压力屈服。

没有谁对谁错!

当我们把事情放在一个对错的标准下来看时,两个人的沟通首选是感觉到紧张;很快就会变成一种较量,为了输赢而战(谁错了,谁就会感觉自己很不好)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外国人一见面还亲亲或者拥抱。这就是他们特有的方式,我们不必见着老外了就要上去亲亲抱抱。也不需要说你老外怎么可以这样耍流氓。那就是属于他们的方式嘛!

有了不评价对错这个前提。才能够去尊重彼此的差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