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药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村里的乡亲陆续放弃了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大部分田地里种植的是地膜覆盖早花生。
大约从五年前开始,田里的花生也越来越少了,冬去春来农耕后,一望无际的是山药。
一亩粮食收入几百元,一亩花生收入一两千,而一亩山药收入上万元。谁都可以把这本账算的清清楚楚。
今年五一劳动节回家时,山药耕种已经结束,满地白花花的地膜,苗还没出来,辛勤的乡亲们已经在田垄上插好了交错的小竹竿,等待破土而出的小苗顺杆爬满架。
听母亲说,山药种下后,要等四五十天才能看到小苗出土。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地面看起来一切平静,其实被埋在地下的山药种子并不是在睡大觉,它们在努力的向泥土深处扎根,庞大的根系可以延伸一米多。
小芽破土而出时,自带爆发的力量,眼睁睁的看着它们飞速爬杆,一天一个模样。
如果小竹竿准备不及时,一个晚上的时间,疯长的山药苗会彼此紧紧缠绕到一起,要想再次把它们分开各自爬杆要费很多功夫。
假期结束后没多长时间,家里亲戚在朋友圈里晒她家的山药苗,已经绿油油的爬满架了。
山药是最近几年村里兴起的种植作物,对于山药的生长习性,我一点都不了解,关于它们的一切完全来自和母亲闲谈时的记录和总结。
相比其他作物,山药的种植和收获需要较高成本,成长期的田间管理却相对轻松简单。
种植前,田地需要深耕,撒上买来的鸡粪和化肥做底肥。需要雇佣专业机器封垄打沟,种子埋到地下,覆盖地膜。出苗前插好小竹竿,拉上铁丝静等出土的小苗爬架。
覆盖地膜前田垄上已喷洒除草剂,在炎热的夏季不必冒着酷暑拔草锄地。山药的秧苗生长旺盛,几天爬满架,绿油油的很少发生病虫害。
管理期除了定期追肥,还要注意防田间鼠害,田鼠很可恶,它们啃食地下的山药并不是盯着一根来咬,在长达百米的同一水平线上,田鼠钻洞穿过,每根山药上啃一口,哪怕只被啃一口,这山药成了次品,卖不上好价钱。
夏季在突遇暴雨时要及时查看田垄里是否有积水,山药在松软的土壤里才能长的又直又漂亮,积水引起土壤板结,坚硬的土壤会让山药变成又扁又宽的"大脚丫"形状,也卖不上好价钱。
家乡疏松的黄沙土地加上干燥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山药。因为相对可观的经济收益,几年时间山药种植覆盖了周围几十个村镇。
前年国庆节回家,去山药地里走了一圈,那是第一次认识山药,秋天山药的叶子已经变黄,茎叶间挂着一串串珍珠似的山药豆。一直以为山药豆和山药一样是长在地下的,看过之后才知道,山药豆是"挂在枝头的果子"。收获时用木棍敲落,再用扫帚扫起来,一亩地的山药豆也可以卖上几百块钱。
秋末初冬,当气温低于十度,山药停止生长时,收获的季节就到了。
山药质脆易断,垂直生长在地下,要挖出一根长达一米多的山药首先要刨出比山药更深的坑。这是一项缓慢又辛苦的工作,即使是最熟练的挖掘工,一天也只能完成一百米的工作,几亩山药如果只靠自家劳动力,挖到冬天土地冻结也挖不完。
雇佣一名挖山药的工人,每天花费大约二百块钱,如果山药价格行情看好,这个成本承担的起。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山药本身的价值低于人工成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丰收的山药烂在地里。
初冬霜降后天气寒凉,挖山药的人们或蹲或坐或跪,或匍匐在冰冷潮湿的泥土中,用粗短厚实的手掌小心翼翼的挖出每一根山药。
这真的是在土里刨食啊,寒风吹红了他们的脸庞,潮湿和疲劳侵蚀着他们的身体,长期的劳作让他们浑身酸痛,可是没有一个人会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而放弃工作。
生活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守在自己的位置上,辛勤经营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当我们坐在餐桌前享受醋溜山药炒肉片的美味时,可曾想到一根山药从田间到餐桌的漫长之旅中,凝结了多少人的艰辛劳作。
衷心的祈祷,年年风调雨顺,行情好,辛苦一年的乡亲们劳有所得,收获满满的喜悦。
山药豆 山药豆 摘山药豆 山药发芽 春天的山药 夏天的山药 秋天的山药 挖山药 挖山药 山药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