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那么中国的经济和教育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教育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变革? 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仅依赖于教育理念和情怀,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变革,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情怀也许只能解决5千人和5万人的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1.8亿人的问题。
亲爱的光华校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好未来的白云峰,今天很高兴来到第二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跟大家交流,因为这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和所有校友交流的机会,感谢光华管理学院,感谢刘俏院长! 我是目前在光华读博士,我身边有很多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说白云峰你作为一个创业者和从业者,为什么一定要回到光华读博士?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大概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我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就创业并进入教育领域了。 其实我身边的很多亲朋好友认为我大学没毕业就创业是坏学生的行为。我2000年左右上大学,那时候社会没有那么开明,当你大学没毕业开始创业,身边的人不太理解。当回到家乡见到我母亲,她从没问你挣了多少钱、你多挣了多少钱?而是问我你的学问到哪儿了? 第二个原因是六个字:因思想、而光华。 让我想起一个故事,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故事。 他在很多场合赞誉过自己的老师,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发生了很多的争论,被很多人认为是背叛。亚里士多德回了一句话: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光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仅光华是一个传承知识的地方,更多的是思想者凝聚的地方,是思想者的舞台。
我今天的题目是叫:面对学习的探索。 大的主题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所以我还是想我从所从事的行业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所走过的历程。
我想表达三个观点。
01 第一个观点,如果经济是社会发展速度,那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
有人说经济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底层建筑,教育和文化是上层建筑。但其实可能教育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可能也是生产要素。改革开放40年来,用几个简单的数据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历程,有这样几个数据跟大家简单回顾和分享一下。 4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1.8%,到了4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15%。中国的人均GDP,40年前大概是340元人民币左右,到了40年之后到了9480美元,这是中等收入国家的基本衡量标准。 40年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63.9%,40年之后到今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40年前,中国主要都是国有企业,到40年之后,有1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包含25家民营企业。40年前,中国的中产阶级近于0,40年之后有2.5亿。 这是简单的数据,远远不能涵盖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进步和伟大的成就,即使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变化。 比如说我去澳洲的墨尔本,我去小吃一条街的一家越南河粉。老板说我这家店在这条街上有30年的历史了。可是你看北京的中关村每天有无数的企业诞生,每天有无数的企业倒下,这代表的是社会的日新月异。 回过来看中国经济40年发生了什么变化,要素主要是什么?不同学者专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毫无疑问有两个要素是大家共同感受到并且共同承认的。一个是40年前,一位老人在南海的边上画了一个圈叫“制度的变革”,第二个要素是技术的创新。我觉得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和人的因素密切相关,是可逆的;后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逆的。 回到教育的维度。过去40年在教育领域有很多重要的时刻。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有570万的年轻人或者年长者从工厂、农村、部队走进考场,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去参加当年的高考。高考的恢复不仅仅改变了这几百万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与此同时,因为希望工程的诞生,多年来,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一共捐助了19814所学校,帮助了575万的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募集的善款到2017年为止累计是140亿余元。 后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做一些变革,如教育部提出来的211工程、985工程、高考扩招等。高考扩招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刘俏院长曾经在课堂上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如果从中国知识资本的角度来看,到2030年,90后将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4.3亿人当中将有2亿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这么多的高等教育人群投入到生产要素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我讲了这么多,可能很多校友会说这是不是都正面的?大家可以思考。回到我自己的领域是基础教育。我想现场做一个互动,有多少社会的精英满意于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请举手,我看到一位老师,你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周边我看到都没有人举手。
很正常,我如果问身边的朋友,绝大部分人都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满意,但是这个结论不必争论,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对自己的教育不满意。
基础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02 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体制变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人类能从万物当中,动物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主宰,两件事情有质的变革。一个是很久以前人类产生了语言,后来又产生了文字。语言和文字推动了教育的产生,教育本身是把经验传承给人类的下一代,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现在正在进入的信息文明。 农耕文明中,知识的传承是以师徒传承为主,特点是个体化,所以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变革慢。工业文明阶段,效率为追求目标,工业革命出现之后,缺少大量的技师、标准化的蓝领工人,现代学校制度诞生的背景就是西方工业革命时代。但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对N为前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一对N。 第三个阶段,今天到信息文明的当下,从逻辑来说,应该是以数据和智能为驱动,是N对N的方式,获取知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来看中小学当中,主要的教育单元和主体依然是1对30或者是40的载体。无论学生的高矮胖瘦,他们所学的课程是一样的,学习的路径也是一样的,所布置的作业也一样。在座的很多人为人父母,或者自己经历过基础教育,你们有没有怀疑过自己9年基础教育是怎样走过来的?而且也没有真正质疑。这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从结果来说,包括大学的教学在内,我们很多人走进社会的时候,所用非所学。所以从学习效果、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学和用的脱节。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现状。
所以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制度的变革是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
03 第三个观点是,教有余而育不足。
这是一张2017年的北京重点小学的第一学期的课表,请仔细看一看。我想请问,这和我们曾经在小学阶段的课表,在九十年代、八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小学课表有什么不同?好像没有什么不同。在这样一个5×8小时的课堂主体时间里面,主体的中小学生依然是沿袭着30年前的基础课表进行常规学习。 如果从时间维度来看,老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教学单位的主体,一般来说是从早上7:20分开始,一直到下午4:30分,大概工作时长是9小时10分左右。但是我想说9小时的工作时间当中,有多少是花在基础教学这个核心维度上? 我们教育的主体形式和教育的主体跟30年前没有本质的区别,可是我们的孩子们有没有跟30年前有本质的区别?我给大家放一段录像。 这是一个9岁孩子的思考,跟我们30年前的思考有本质的区别。
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两点思考跟大家分享。
第一是我认为中国教育的变革,核心要落在数据和智能上,这件事情是真正有可能实现从千变一律的教学到因材施教。
第二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在教育领域生产力变革的缓慢是因为分工和协作没有充分发挥。
换句话说,任何行业在迭代生产力的时候,分工是最重要的根基,但是教育的领域上,教和育在一个老师身上的时候,这件事情很难大幅度提高整个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和生产要素。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从2018年11月份从公立学校得到的两个学生的试卷,都取得了67分的分数,考卷没有区别。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背后的要素是不是真的都一样?如果我们做过学习过程分解的话,从6个维度看到这两个学生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就像人得了感冒,是因为病毒感冒还是风寒,其实对症下药的方式不太一样,这就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方向。
我会认为这个行业会有四代企业在不断迭代和变革。第一代是以运营为生,第二代是以研发为核心,第三代是以数据为核心,第四是人工智能环节,我们真正有能力去解决在教学过程体系当中因不同人的教学初始化的数据不一样,实现不同的教学路径,给予不同的反馈,这件事情是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
因此,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不仅仅依赖于教育理念和情怀,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变革,就是数据,算法和算力;情怀也许只能解决5千人和5万人的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1.8亿人的问题。
好未来在四个方面探索过程中的黑箱问题,无论技术怎么改变,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变,中国基础教育终极的目标是培养我们的孩子们拥有正直、善良、诚信的品格,拥有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工具,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具备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考的精神。 这件事情我们将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_转载自NGO新闻/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