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其实无关于反腐,只是权力的游戏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看到一半时,我看完了小说,再回头看这部意图宣传正能量反腐的剧,却发现了悲凉的一面。
大家觉得这部剧有突破,是因为反映了现实。但这是个什么样的现实呢?我以为是这样的:
这终究还是一个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人情大于法理,权力不受约束制衡,只对上负责也只受上制约。
人们依旧在期待一个合格明智的治理者来改变现状,而非依靠法律或体系。这和延续了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人们对于明君的期待是一样的,本质并无改变。
所以腐败的根源在于权力的不受限,人性皆有私欲,单纯靠道德本身去自律,那永远都是打死一批老虎苍蝇,下一批又立马长起来。
首先看人情。
人情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每一个人的上位与否。高育良一直为老领导负责,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受老政法书记的提携,受老省委书记看重而上位,对于这份人情始终都要报恩。
人情也包含师生之情,这部剧里师生之情是拉帮结派最好的理由,祁同伟和高育良就是师生之间互相利用的典型。这与古代门阀官僚里师生互相提携关照、扩大权势的关系并无区别。
领导的秘书和大秘基本都有良好的政治前途或企业前途,因为秘书和领导走得进,有天然优势了解领导的喜好需求,自然也更能得关照。在这部剧里李达康、刘新建都有秘书背景。
无论汉大帮、秘书帮,无不都是人情错综复杂纠葛的结果。而且只要踏上这条路,就难以摆脱人情的束缚。人情,既会成为所谓的政治资源,也会成为政治包袱。
再看权力。
高育良亲口说,如果祁同伟当上了汉东省的副省长,还主管政法,那汉东基本就无法无天了。他深知一把手的威力和作用,一个人可以决定整个局面。
高育良一直认为自己的某些话之所以在省委常委会上不中用,那就是因为自己不是省委书记不是一把手。所以他总是渴望接近于无穷大的权力。即使给他金钱,他也要将其转换为权力。他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
祁同伟和高育良可以说是一丘之貉,只不过他既要权力,也更赤裸裸地要金钱。出身悲苦所以贪腐,这大概是所有剧本的一贯套路。“穷怕了”,所以对金钱有极致的追求。无论是一开始的赵德汉,贪守着两个亿也不舍得花,还是祁同伟穷尽心思往上爬捞钱,这些算是原生家庭的过错还是权力本身的过错?
即使本性质朴,放在一个有巨大权力可以决定利益往来的位置,多少人可以做到丝毫不受诱惑洁身自好?约束才是更为重要的地方。贪腐不能怪于贫穷的原生家庭,而要怪让人扭曲的体系。
李达康如此强势施政,除了性格使然,更多还是一把手权力不受制衡,这一点沙瑞金自己也指出来了。所以换了个易学习,让同级的纪委书记去管束,但事实就是同级根本无法做到监督。
李达康反问沙瑞金:别说我,作为省委书记的你,你的权力又受谁监督呢?让沙瑞金哑口无言。
如果大风厂案没有陈岩石的介入帮助,没有陈岩石和沙瑞金的这层关系,没有侯亮平和蔡成功的这层关系,那么它又能否顺利解决呢?
负责大风工厂案股权审理的法官陈清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用手中的权力“稀里糊涂”判错案。因为他是对有更大权力的赵家服务。
人情和权力的现状决定了人们依然要去期待有好的统治管理者上位。而这就像概率事件,而且概率不高。因为在这种现状下,可能每一个上位者都付出了代价,除非后台更硬。更多的人还是类似孙连成、老季这类得过且过或谨小慎微的管理者。
侯亮平、陈海、陈岩石这类人物的塑造,恰恰更反映了人们对于明智坚决的治理者的渴求,也反映了事情的解决要多么依赖于管事者本身的能力和操守坚持,而非程序的正义。这类人物的塑造寄托了导演的一种希望,就像历史正剧塑造的康熙汉武大帝一样。
但现实往往是另一幅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