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街头的背影综艺咖

《南京》第三季:书写金陵文脉 认识“陌生”南京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185人  广电视界

你知道南京曾有三座国家级的夫子庙吗?你知道在诗仙李白传世的800多首诗中,和南京有关的有近200首之多吗?你知道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官员居然有一半以上是出自南京的江南贡院吗?你知道《红楼梦》中贾母的原型就生活在南京的江宁吗?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已连续7周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解答着更多有关南京的“神奇”,而本周,也将迎来这一季的收官之作。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把电视上星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的下发,可谓进一步强化了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而《南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制作播出的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类节目,更凸显了南京台的担当。

电视大片回应南京自信

南京,凭什么就被称作“天下文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命题,南京台选择用《南京》这部电视大片进行解答,《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也因此应运而生,本季节目从一个牌坊的历史故事开始说起,共分《国子成贤》《锦绣文章》《诗意大地》《山水墨韵》《咫尺天地》《雅韵清音》《佛缘禅趣》《天工开物》八期,从八个方面应答了南京的自信。

唐伯虎、郑板桥、文天祥、吴敬梓、林则徐、施耐庵、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曾是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他们在南京有过怎样的故事?《红楼梦》《儒林外史》《世说新语》等,故事里的原型在南京还能找到吗?李白、刘禹锡、杜牧、杜甫、王安石、李清照、李煜、苏轼、陆游,怎么就这么喜欢写南京?祖冲之的圆周率、屠呦呦的青蒿素,这些古今科学上的成就和南京又有什么关系……步步渐进,引人入胜,连续八个周末,让观众沉浸在南京的深厚底蕴中过足瘾,每一个疑问都能在节目中找寻到答案。

“这个确实是宣传咱大蓝鲸的一部活教材”“前两季都看了,值得一看”……众多网友在看完节目后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感受。

其实,早在去年,南京广播电视台相继推出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一季和第二季,并荣获了一系列奖项。采访中,谈及相较于前两季的改变,《南京》节目总制片人周长城告诉《广电视界》记者,如果说已经播出的《南京》第一季《美丽之城》是从空间上展示南京之美,第二季《十朝印记》是在保持画面至美的基础上,从时间上梳理南京深厚的人文底蕴反映有形的物质遗产,那么,第三季《天下文枢》则是在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从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其将南京的文化、文献、文明进行了有机地梳理,将南京的深厚人文底蕴、底色、底气进行了必要的揭示,从诗词、书画、名著、戏曲、宗教、科技等多方面展现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第三季节目更侧重和当代的勾连,不是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因此,周长城介绍,几乎每一集都穿插了正在发生的与当集主题相关的文化事件。比如《国子成贤》这集,拍摄了高考前夕,市民到夫子庙为孩子祈福。在《锦绣文章》这集,拍摄了作家毕飞宇和粉丝的见面会等,以此体现着文化的传承。

填补空白阐明南京独特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而《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实践与中央精神是一致的。”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高顺青强调道。

“天下文枢”远不止是夫子庙的一块牌坊,更是指天下文化荟萃的中心之地。本季节目开篇通过白先勇、余秋雨、胡阿祥、夏维中、毛佩琦等学者专家的论证,阐明南京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突出贡献。这样的基调和厚实的铺垫,为后续节目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季《南京》不仅解疑释惑,还立足于深厚的城市渊源,通过电视画面和名家解说,不断进行解密、揭秘式的报道,显示出电视文献片、历史纪录片的应有之义。比如,男权社会中,为什么曹雪芹要在《红楼梦》中浓墨重彩刻画一个老太太贾母的形象?原来南京江宁青山社区孙家边村曾经居住着康熙皇帝的奶妈孙氏,而这位孙氏,就是曹雪芹的曾祖奶奶,曹家也正是靠着孙氏才飞黄腾达。因此《红楼梦》中贾母以孙氏为原型就不难理解了。这样的揭秘,不是出于简单的好奇,更不是猎奇,而是通过记者的探寻和学者的追访,让人们对过往历史、文学巨著和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主题的烘托上,这一季的《南京》更讲究结构铺陈、提炼升华。天下文枢,需要通过文化、文人、文风、文脉的各个角度、各个层次的铺陈表述才能解读清晰。我们看到,《南京》第三季的每一集或由并列式的结构组成,或由递进式的架构组就,在篇章的展开上竭尽铺陈之能事,就记者能够挖掘到、捕捉到、采访到的一切相关内容,进行大篇幅的有序展开。如第三集在诵读了众多的咏古怀情诗词之后,在表现“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用胡阿祥教授的一段话突出了主题的提炼:“我们也不要老是沉湎在怀古当中。南京这种怀古,实际上怀的是传统文化的古。它实际上感悟的是一个国家主要还是靠人来建设。”

匠心背后离不开艰苦付出

好的内容,必定要用好的形式来表达,《南京》第三季尽显完美形式、工匠精神。其呈现出工匠化的精打细磨和精品化的后期制作,介绍中记者了解到,一方面,本季尽量采用新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通过回味南京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历史,努力向观众奉献出南京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实度。另一方面,节目注重联系当下,比如在《诗意城市》这一集中,藏身于东郊紫金山中的诗社活动、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8周年红色骑行者齐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些当代南京人的文化活动与当期节目所要表达的诗意内容高度吻合。

当然,匠心的背后是艰苦的付出。在谈到拍摄本季遇到的困难时,周长城表示,其一是电视化表现更难,怎样将无形的文化转化有形的故事,创新表现手法。比如说第三集《诗意城市》讲与南京有关的诗歌,恰好前一阶段的某个傍晚南京出现的奇幻晚霞,南京市民都在晒朋友圈,这一现象激发了制作团队的灵感:如果李白、王勃、李商隐或在当下,他们要晒这样的图,是不是都会配一首经典的诗歌呢。因此,团队让后期包装做了一个古代诗人的朋友圈,以此开篇,和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点。像这样一些设计,在每集里都有不少。

其二是采访人物难。“天下文枢”,就是在说这里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中心,这不仅仅要南京的专家来论述这个命题,更要在海内外找有影响力的、权威的学者、专家来说,要有国家高度。作为城市台来说,采访到这些大咖确实确实无从下手,但最终依靠编导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采访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白先勇等一批文化名人。“最难约到的是毕飞宇,和他联系了三个月,一直没有成功,但是编导一直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节目开播前两天,才终于获得十几分钟的专访时间。这段采访在整个节目中非常出彩,能够说明南京从古至今都是文学之都。”周长城补充道。

其三是克服天气不利因素。周长城介绍,第三季的拍摄过程恰好经历了南京的梅雨季节和高温天气。在梅雨季节,下雨天外拍确实处处受限,但是拍摄团队把不利变为有利,反而利用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拍出历史的沧桑感。进入7月,又逢高温炙烤,节目还有一些扫尾的外拍工作,摄制组冒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长时间外拍,但高温天的画面又特别通透。因此,每一幅美丽画面的背后都凝聚着摄制组无数的汗水。

用互动让中华文化根植于心

《南京》第三季的播出安排其实也有特别用意,第一集的播出时间安排在6月24日,恰逢南京市中小学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然后连续八周,覆盖整个暑假。“这样的播出安排就是要让青少年利用暑假,了解家乡悠久灿烂的文化。” 周长城表示,从播出效果上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不少家长都在打电话咨询什么时候第二轮播出,音像制品什么时候出版。而对于成年观众而言,这也是一次有关南京的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有位50多岁的观众打电话说,他在看《诗意城市》这一集时,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如此有诗意,孕育过这么多灿烂的诗篇。

其实,记者还了解到,《南京》前两季节目在电视播出后,节目组立即将专题片碎片化,整理出64条短视频,每条3-5分钟,通过新华社客户端、南京发布、南京网络电视台、直播南京官方微博等移动媒体进行推送。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的点击量超过两千万次,南京之美赢得海内外网友的一片赞叹。此外,第一季节目从外拍开始就在手机上进行直播。在第二季《十朝印记》播出期间,栏目组还推出“行走十朝”线下活动,带领热心观众,探访节目中拍摄到的历史古迹,活动全程网上直播。这些做法都让《南京》这一主题报道变得好看、耐看、值得看。

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其实一直是《南京》节目的特色,周长城告诉记者,节目组会根据每一季的主题开展多种线下活动。在第三季制作和播出期间,他们开展了三类线下活动,包括在外拍期间,《南京》栏目组邀请了一批三观正的网络红人跟随节目的拍摄,参加南京广电集团“梦想星计划2017网红大赛”的12强选手定期跟随《南京》摄制组进行外拍。他们对历史厚重的南京以及节目组拍摄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外拍的同时展开现场手机直播,将《天下文枢》的拍摄内容、花絮传达全世界,带动了一大批网友重新认识南京、了解南京文化。同时,在节目播出期间,配合每周播出的不同主题,还会开展不同的线下活动。比如在播出与园林有关的那一集时,节目组和江宁织造府合作,通过乐高玩具再现当年的大观园风采,吸引了上百名小观众参与。在播出书画那一集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南京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让小观众们用纸笔描绘出南京之美。此外,还利用假期成立“《南京》小粉丝公益夏令营”,组织青少年走进第三季拍摄场地,了解电视节目制作过程,发现家乡之美……一系列的线上线下、电视内外的互动,让南京文化、中华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观众心中。

“目前《南京》已经成为南京广播电视台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城市魅力、激发文化自信的一个品牌节目,全台将集结优势资源,办好这个节目。节目规划制作五季,分别是《美丽之城》《十朝印记》《天下文枢》《一方水土》《城者承也》。第四季《一方水土》已经在策划之中,预计今年年底推出。”结束采访时,高顺青的一席话又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