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后强烈的幸福——读《我在底层的生活》有感
以下文字均摘自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著作《我在底层的生活》,一字未改。
而这些文字所揭露的社会现实,它们发生的时间是在,2000年。
没错,这些好似发生在中国旧社会的事情,竟然还大范围地在21世纪初的美国——这个所谓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上演。
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数据与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因为援引这些数据与描述这些社会现实的人,也就是《我在底层的生活》一书的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就是一名美国人。为了了解到美国低收入人群最真实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她隐瞒真实身份深入社会底层,先后从事了六种不同的工作,餐厅服务员、清洁工、沃尔玛理货员等,并且将她在这整个过程中的求职、工作、收支以及身边工友的相关情况都记录在了本书中。没错,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就是对下述数据与状况的有力例证。
●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一有一个成年人和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每年平均花费为30000美元,也就是平均每小时要挣14美元。这还不是一个家庭能够生活的最低费用;预算仅仅包括健康保险电话,在有许可证中心的孩子看护费用。仅仅这些都超过很多人的能力。但这还不包括酒店饮食,视频房租,互联网接入,酒类饮料,香烟和彩票,甚至更多的肉食。令人吃惊的是美国工人的大多数,约60%每小时的工资要低于14美元。他们中的许多人需要与另一个挣工资的人(配偶或长大的孩子)一起才能生活。一些人依靠政府帮助,以食品邮寄、住房担保、工资税的信用形式来维系生活,在福利相对慷慨的州,人们还可以享受孩子看护补贴。但另外一些人,例如单身母亲,无论家中有多少人在等着吃饭,也只有依靠工资来生存。
●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他们的收人只有可怜的每小时10美元,甚至是8美元,6美元。
●富裕的人认为贫穷的生活是可以维系下去的。也许生活很艰苦,但他们不也熬过来了,不是吗?他们始终与我们在一起。富裕的人看不到贫穷是如此严重:午餐仅仅是热狗小饼,人们在下班前就饿晕了。家就是汽车或货车。必须克服疾病或伤害,必须咬紧牙关过日子。因为没有劳保工资或健康保险,丢掉一天的工资意味着没有第二天的日用品。这些经历不是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是一种慢性摧残的生活方式和无情的惩罚。按照任何标准来衡量,这都属于危机。
●你应当非常仔细地阅读大量报纸,一张一张地去看一下贫穷的迹象。比如,你可能会发现,在1999年,马萨诸塞州的食品管理人员的报告,该年对他们服务的需求比前一年上涨了72%,得克萨斯州的食品银行正在“搜寻”食品。尽管捐赠的东西与1998年的水平相当甚至略高,就像亚特兰大一样。在圣·迭戈,天主教堂从2000年10月份开始不再接收无家可归的人,而这里是这个城市中最大的避难所,它的容量以及功能也扩大了一倍。你应当看过这样的新闻,其中说威斯康辛州的那部分邮寄食品家庭正处于“极度贫困”当中,他们的生活水平比联邦贫困线还要低50%,这些家庭的数量在过去的10年已经增长了三倍,达到30%。你也许会发现,全国性的,美国的食品银行正在经历着一场“不能满足需要的急流”,而且根据一项美国市长会议决定的调查,请求紧急食品援助的成年人中有67%是有工作的人。
相关的数据还有很多,比如作者每份工作的时薪,每一份开支的明细,但上面的数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其实说实话,最开始打开本书是因为好奇,好奇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的最最普通的老百姓到底是过着怎样的日子,是否真如想象那般富足而美好。
随着阅读的展开,我想到了学生时代读过和听过的一些话,“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压榨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诸如此类;我想到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朱元璋年少时他的父母兄弟在灾荒之年的悲惨遭遇;我还想到了旧社会缺吃少穿给地主家做长工的佃农。
要不是读了这本书,看到作者事无巨细地记录她在社会底层的亲身经历,读到作者在本书收尾时罗列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再也想不到原来美国的底层老百姓过的是那样的生活,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我学生时代曾经读过和听过的那些话。
这其中的原因,作者断断续续地在书中有所提及。我不想也没有能力去分析或者判断这些原因的真伪。但有一件事是十分明确的,我们很幸福,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比他们要幸福。随着中国的复兴与强大,我们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