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开始写作,要做到心安理得
我们普通人开始写作的人,都会遇到1个永恒的问题。
到底是持续地推出80分,还是憋出来一个120分的东西?
前者代表能量,后者代表才华;前者代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后面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我认为能力比才华更重要。
鲁迅、老舍、巴金,北岛,林语堂、王蒙、高行健、莫言,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有海量作品的人。
他们都是靠着不断地输出,不断的体验,最终堆出来好的东西。
过去的时代,是内容稀缺,注意力冗余。
今天恰好相反,注意力稀缺,内容冗余。
比如说一个武功大师,过去是最好多年不出山,一出手就要技惊四座。因为大家都等着看你呢,必须拿出好东西。
但今天到处都是抖音、直播,到处都有注意力,谁最受关注呢?
就是那些持续产生80分功夫小视频,不断打比赛,偶尔有惊艳作品的人,这些人才会持续地抓注意力。有了注意力,然后才会有互动,有了互动,才会有不断的好作品的数据返还,进一步支持你做足够好的作品。
在这种创作流程里,可能有一天,你天时地利人和,手边的素材和过去的积累,正好能碰到一个绝佳的点子,迅速组织起来,那就是“妙手而得之”的天才作品。这种120分的东西,是老天爷给的,不是你创作出来的。
过去的内容的创作方式是,大众往往只有一个渠道了解一个领域,就是专业大师——大师把一个领域的事,彻底给你讲透。
比如说你要回到民国年间,那中外小说研究,你绕不过去胡适、鲁迅这群人,大家都没概念。你拿出什么就是什么。
但今天,每个领域都有很多专家,都在输出自己的观点,你必须不断和他们互动,才有可能知道大家认知方向,水平,关注点,喜欢的文风是什么。
这个时候,用户的反馈本身要成为一种输入,融入到你的观点表达里去,才会是个闭环。
过去是作品——编辑——大众 的中心模式,要让好编辑认同你,必须要有120分作品。
而今天作品直接面对大众,大家用脚投票。所以大众的整体口味,要用数据做闭环。
总结一句话就是:能量比才华重要,反馈和输入一样重要。
不要写第一行字、第一篇、第一段、第一章就对自己说没才华,不够好。
不要自我批评和评价。就是写,写下去, 不要相信才华、伟大灵魂、洞见,而相信一个足够可靠的系统和流程,让自己逐渐盖起来自己的教堂。
好作品是自己在写自己,和作者、和观众、和时代一起在书写。
你既然不可能一下子搞好一个作品,也不可能搞坏一个作品。
因为你也不是全部能搞定。
所以,安心的一直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