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中华茶道课知识复盘(五)

2019-06-17  本文已影响2人  雯小姐的空间

茶性的根本是药性,如何去伪存真

(一)去伪存真,适口为珍

1、去伪存真

丢掉虚伪以及错误的茶叶判定、泡茶状态,进入到真实的茶世界

(1)冲泡茶叶的真

我们通常习惯以市场价格“贵为好,贵为真”的标准来判定一款茶的好坏,其实茶叶并无好坏的区分,都是来自自然本真的善意,是人为因素的增加,造成了茶叶呈现的不同。茶叶制作的工艺、茶叶的保存方式、茶叶冲泡的技巧等,才是判定一款茶好坏合宜需要关注的重点

(2)行茶之人的自我本真

“行茶”非“演茶”,行茶之人并非一定要有远离城市、从当下抽离的标签,也并不是一定要穿某种服装,做某种姿势,说某种话。以真实的自我面对行茶之事,茶汤也会给我们一个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馈赠

2、适口为珍

判断茶好坏的标准之一,来自于口感。而口感的感官判断,是源自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

“适口为珍”的核心,是我们品饮茶,要契合我们当下的身体状况和属性

选择喝什么茶,需要关注六大茶类的茶性表格

图片自网络

(二)简单、重复、不麻木

喝茶时拿起与放下的过程。想要泡好属于自己的那杯茶,除了理论涉猎,更多更重要的是反复练习。

茶叶冲泡的技法,并没有那么高深的难度,但是将技法形成一种身体的惯性,在简单重复的动作中始终保持的感官觉知,保持对于当下这个动作的专注,这本就是一种修行

世间处处是修行,从茶道中提升自我,修行自我,在“简单、重复、不麻木”中获得

图片自网络

(三)持正见,走正路

做茶、习茶,如做人一样,要“持正见,走正路”。这是以习茶修行的方向和准则。以茶修行,需要在行茶最一开始,就保持一个“清醒”的精神状态

“清醒”带来“专注”,“专注”可以将内心调整至“平静”,“平静”带来“柔软”,“柔软”带来包容、接纳、宽广和持续。做到这些,就可以在茶的正见路上,走得更加平稳

(四)更多茶叙雅事,可参阅的书籍

1、文震亨的《长物志》:文徴明曾孙的“惜物”之作。将明代文人之生活寻常雅致,逐一盘点,其中所题茶、插花等雅事巨细,值得一读,对了解中华茶席文化有帮助

2、吴觉农的《茶经述评》:对陆羽《茶经》的“知己”解读,专业、通俗、化繁为简,可谓两代茶圣时隔千年的对话交流

3、张佳玮译版《浮生六记》:沈复的这本书,将才子佳人之梦、闲情雅趣之意,写就方舒。此版本,文字优美、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习茶之人不要只读茶书,从其他类的文艺形式中,哪怕一句歌词、一片风景之中,都可获得茶的境遇,带来新的感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