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作的新认识
这是一篇内隐知识的分享,是我在书里找不到的写作技巧,这个方法似乎帮我打开了写作的大门。
写作是什么?
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口口相传,随后,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得以记录和发展、能够跨越时空,所以写作是一种信息传递。
写作,也是用笔说话,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考、情感,用文字来帮助自己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更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将只存于在大脑里而现实中没有的事物,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是我用来加工自己所学知识的一种方式。如果我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方式写出来,也就等同于我对这新学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写作是我用来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文字可作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还可以通过文字在互联网的传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阳志平说:阅读、写作是满足人之为人的好奇心与美感,无需变现。
李笑来说:写作是“把自己一段时间重复销售很多很多次”的极少数选择之一。
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你为什么要写作呢?
写作的方法?
1.写作时的视角
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决定了写作的角度。
自己的角度VS读者的角度
当我们拿起笔就开始写,有可能只是记录了在那一时间段里自己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甚至是我们的情绪,这样的作品或多或少是写给自己看的。
如果我们换成读者的视角,应该如何构思文章呢?
我准备写这篇文章时,我的转换视角是——“如果我是读者,我希望从这篇文章里获得哪些内容呢?”
我是一个挑剔的读者,但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读者,所以我可能会希望这篇文章能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关于写作的逻辑。
2.确定文章的主题,从各个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提问。
文章对于读者来说,本身也是一种知识。
1.从知识的分类去分析要写的主题。2.从各种角度对主题进行提问。
知识包含以下三种:
1.陈述性知识——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可通过各种文字进行陈述。5w2h分析法,是一个从多角度向主题提出问题的分析法,这个分析法能够帮助我们梳理陈述性知识。
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知道怎么做” 某事的知识,需要示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来说明这类知识应该如何应用。
3.条件性知识——是知道如何管理学习的知识,知道何时和如何应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则更多会需要作者个人的感悟、反思的呈现,使读者能够明白应该如何应用其它知识。
本篇文章5w2h的示例:
写作是什么?(what)
如何写?(how)
为什么要写?(why)
什么时候写?(when)
从哪里开始写?(where)
谁来写?(who)
要写成什么样?(how much)
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考量:1.是否含有与主题进行对比的概念。2.主题内部的问题深度如何。
其外,还可以使用费曼学习法,即使用儿童、非专业人士等也能听明白的话语来写你的文章,也可以将概念与自己的经历进行联系起来。
3.建立文章的大致框架
框架包含了疑问、知识点解疑、结论(如果结论前置,这里就是回顾结论)、展望(升华主题)。
第三步是结合第二步一起做的,因为考量问题还有两个深度、广度问题,所以我重新建立了本篇文章的框架:
写作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作?
写作的方法。(通过视角的问题来产生对比)
个人感悟
4.寻找素材,丰富框架的内容
这是给文章框架增加血肉的部分,可以的话,穿件衣服。
由于框架是根据读者的视角,和自己的主题建立起来的,需要利用一些素材来说明你的主题。这些素材可以来自我们过去时间里的学习、积累,也可以通过网络关键词去进行搜索。
最后,将文章放一放,看看是否能够加入一些案例、金句等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方式将文章写的更流畅。
个人感悟
这张图是昨天与安猪老师和其他学徒们讨论结束后,我对大家分享的写作技法的思考,我在印象笔记建立了4个画板,一个整理笔记、一个向主题提问、一个整理框架、一个尝试丰富框架,整个过程会根据自我认知限制进行调整。
在丰富框架的过程中,我第一次发现素材的重要性,自己对于要写的主题的理解不够、或者故事、金句不够,我需要去查找一些素材,而这个问题是在我调整视角后出现的。
因为我的写作框架建立时,加入了读者的视角,我写这篇文章不仅是梳理自己的知识,还需要尽可能的让这篇文章对别人有意义。所以除了平时的素材积累不够的问题,格局观、写作技法等等也是问题,比如,如何使一句话能够体现出文章的大结构,如何使一段文字富有生气等等。
尽自己现有的最好的状态去写作吧,这条路很长。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大脑里的知识,写作能让我们遗留在历史的长河,写作能将我带向你,让我们热爱写作吧。
我曾见过有些作者说写作是不建立框架的,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框架可能在他们的心里。
我很感谢这些知识的分享者,第一次尝试用这种方法、角度去写了一篇对于写作的新认识,以后我还会尝试用这个方法去输出自己学习到的知识。
/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