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读书与写作

阅读打卡《我们仨》13-15

2020-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神经小迷妹

13 (2020-08-12)

打卡《我们仨》第三部第九章。时光飞快,作者笔下的文字已转至解放前。我对作者回忆的女儿圆圆和钟书先生的两件事印象深刻。

作者写到她带女儿回到钟书先生无锡老家的一次经历,那时,分散在各地的钱家大家庭的成员几乎都齐聚一堂。与其他孩子们相比,圆圆显得格外文静、懂事。她看到她爷爷在房间里睡着了,就轻轻地为爷爷“掖掖夹被、盖上脚”,然后就坐着看书。

爷爷醒来之后看到一个小女孩,考问了读书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学问,圆圆均对答如流。爷爷大为惊奇,故认定圆圆是“吾家读书种子也”!从这样细碎回忆的文字里能看出作者以女儿为傲的感情,可这样好的乖女儿却先自己而去,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不言而喻……

另一件事是,钟书先生辞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职位,认为那是“胡萝卜”,与“大棒”相连。他不在乎这样的名利,更爱惜自己的自由。宁愿什么都不要,只愿能从心做事。这样的清醒和理智,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温饱都难求的时代里更显得珍贵。

更让我觉得佩服的是,作者和钟书先生能将这种生活的困难,世态炎凉作为“美酒”一样细细品味,从而去体会人生的智慧,人性的本质。

她这样写到,“我们沦陷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这样从容的心态,钻研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自己学习。

14 (2020-08-13)

打卡《我们仨》第三部第十章。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作者和钟书先生都被邀请回清华大学执教。这一章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清华工作、生活的往事。

圆圆也有了自己正式的学名“钱媛”。作者因为清华附中让女儿重读一次初一而放弃了初中入学机会,就自己在家中教授女儿初中的课程。钱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帮到父母很多。

比如,她会帮着爸爸登记分数,会帮妈妈清理煤球里的猫屎,会陪着妈妈在夜里走不敢走的小桥。他们的女儿聪明、懂事、又贴心。

在女儿渐渐长大的时候,作者和钟书先生的工作和生活却遭遇了不少的波折。历史上对于知识分子的那场改造运动害苦了一批人,他们俩自然也没有幸免。他们被要求去参加一些荒唐的“脱裤子”、“割尾巴”或“洗澡”运动,据说这样就能够把自己清洗干净。

这样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造运动,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触及灵魂的“。这场运动,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人的气节和灵魂。作者没有用过多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她或许知道这样的故事并不能够被言说。

作者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惊愕,

“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人都变了。就连”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也有不同程度的变。

在时代的洪流下,选择顺应,还是坚持,从来都是一个困难的选择题。对于作者他们而言,他们选择了表面的顺从,而内心仍保留着一份自我的坚持。

15 (2020-08-14)

打卡《我们仨》第三部第十一章。转眼间,钱媛已经从高中生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她细心、独立,又专一,这可以从文中多处叙述中看出。

比如,“阿媛每周末回家,从不肯把脏衣服和被单子带回家让阿姨洗,她学着自己洗。” 这是她的独立自主。

比如,作者常和女儿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借书。阿媛不仅体贴地帮母亲把书页中叠着的纸张裁开。而且她“眼睛快,记性好,会记得某书曾有某人借过”。这是她的细心体贴。

阿媛高中毕业,自己选择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只愿“当教师的尖兵”。而她也确实也做到了。“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一名尖兵”。这是她的专注、专一。

这些优秀的品质一方面源自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睦、宽松、有爱的家庭氛围是造就优秀孩子的关键。

正所谓,“家风代代传”,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可以通过一代一代人遗传下去的。正如作者写到,在对女儿志愿选择上遵循的原则,“我学我爸爸的榜样: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

而我在对待自己两个孩子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我学着做母亲,学着母亲的样子做母亲。也许,我永远做不到像她那样。我只是蹩脚地在模仿。我在塑造孩子童年的同时,也在重温着自己的童年,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长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