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核心——家庭
1.家庭的重要性与其基础逻辑?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是人奋斗的目标,其基础逻辑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因为父母无条件的爱,为了保障家庭的延续,所以产生孝(子女应该赡养老人)文化,一个人出生,父母无条件的爱,到中年,对子女无条件的爱,到老年,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爱,因为家庭给了爱,所以许多人为了家庭能忍受许多痛苦,许多人在外工作,忍受孤独,就是为了过年回家一家人团聚,工作的意义是赚钱,为了家人生活更加美好,在家是一个人精神最放松的时候,因为在家中不会担心人与人之间的许多问题,在今年甚至出现了为了过年辞职的现象,一句为了防控,就叫人不回家过年,就地过年,低看了家庭在中国人中的地位。
2.为什么有催促结婚与生子的现象?
中国大多数父母的认为的责任义务并不是在其孩子18岁之后自动结束,而是在其结婚生子之后结束,因为他要保证家庭的延续,他们眼中正常的状态延续下去,伴侣找了,孩子生了,至少在父母去世之后,你依然是有人关心的,不是孤独的;在中国十八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年,结婚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年,这也是网贷为什么能给大学生那么大限额的原因之一,家庭的还款能力被计算入个人的还款能力之中;父母催你结婚的底层逻辑是,我对子女无条件的爱,自然以后你要给父母养老,如果你不结婚,你没有一个无条件爱的对象,老年之后谁会对你无条件的爱呢?既然没有爱作为驱动力,那么只有利益交换了,你的资产都不能跑赢通货膨胀,能在你老了之后足以支持一个年轻劳动力来照顾你?
3.家庭对社会政策有影响吗?
首先结婚需要户口本,虽然法律上子女十八岁成年不再需要抚养,但是并没有脱离原户籍,而是在结婚时拿出,需要有一些中年人干预子女婚姻的手段就是卡死户口本;第二扶贫政策的单位是家庭,不留贫困户是扶贫政策的目的,子女不会因为贫穷而饿死父母,父母不会因为贫穷而无力扶养子女;社会求助也是停供一张返回户籍所在地的车票与方便面,一个人在外面可能因为身无分文死亡,但是在家里默认是不需要救助的。
4.郑爽最大的问题在于?
郑爽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生命的态度,就算是代孕,那也是你的亲生血脉,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起码的爱,那么社会许多的政策都会有漏洞,如果没有弃养,可以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足以支持怀孕,可以是担心自己的事业因为怀孕受到影响,还有一些余地,可是对弃养行为没有任何处罚(何况这不是父母没有经济能力导致的弃养,也不是未婚先孕,也不是十多岁无知少女意外怀孕)等于承认有些父母会不管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怎么办?如果郑爽没有受到惩罚,那么社会道德会出现更大的滑坡。
5.家庭会慢慢消失吗?
会,两个现象,一个是独居人群的增多与人们不选择传统的家庭模式,结婚率进一步的下降,离婚率上升证明人们不选择婚姻家庭的形式存在,非婚生子也开始出现,另一个是中国家庭的基础——父母对子女的爱,因为媒体追求流量,导致许多奇葩家庭而被许多人知道,加深了对婚姻的恐惧。
当我看到了郑爽的事之后,我才知道还有事实孤儿这个群体。
基于中国义务教育政策与对事实孤儿面临生活困境时的社会必要救助,我建议小学初中开展社会救助渠道的相关知识宣传,因为你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政府也能依法干预,非义务教育(高中,职高,中专)没有强制教育的相关依据,中国有一些地区是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地区则是十二年义务制教育。
基于民政部门的帮扶逻辑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差异,我建议18岁可以选择独立出来户籍,但是同时办理低保户的话,必须放弃父母财产继承权(终身)与父母赡养义务,前者限制子女恶意占用低保名额(你父母有高于低保生活水准,除非子女认为与父母关系差到18岁后自食其力,否则谁会选择钱少待遇差的低保户),后者限制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之后就不管,防止一些家庭占用低保名额,为了房子都能假离婚,何况十八岁户籍独立也能分房。
基于郑爽这类人的出现,明确基础扶养义务标准(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可能犯法),明确基础赡养义务标准,并将两者进行绑定,以避免遗弃二十年之后,待弃婴有劳动价值之后强行要求赡养与对子女无限制的索取(极度重女轻男与极度重男轻女)杭州的那个女性自杀就是极度重男轻女导致的。
社会如果全靠道德,那么总有一些人突破道德底线,也总有一些人是道德真空,社会如果全靠法律,我们的社会与机器无异。
这三个建议,读者觉得合理,复制粘贴分享吧,当然这三个建议也不成熟,考虑也不充分,人有其能力极限,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也许这就是我能力极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