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学者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两件事是文化人的标配,一是读书,二是旅行。因为当一个人阅读的书籍多了,知识储备量就会大;走过的地方多了,见识就会广,思考问题也就会更深刻,内心也会更丰富。所以,古人常常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作为个人资本。古今中外,真正的大家名流,都是既博览群书,又游学四方的见多识广之士。
传统文化如此,易思俩目文化也是如此,都鼓励人们外出旅游。常读经典的人都知道,如“你们当在大地上旅行”这样的句子,在经典中多次出现。真主说:“在你们之前,许多常道逝去了。所以,你们当在大地上旅行,去看看那些否认真理者的结局是怎样的。”(3:137)
真主在大地上造化了丰富的物质,动物、矿物和植物,到处都有人类所需要的给养,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获得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饮用水。所以,真主启示我们要在大地上多行走,以便更多地观看真主奇妙的造化。
那些千姿百态的动植物,美丽奇特的山川地貌,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等,其中都有真主对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在大地上旅行,就等于在阅读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就能使我们加深对真主的认识和敬畏。
说到旅游,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朝觐,这是一项最能代表旅行的功课。当年易卜拉欣圣人在修建凯尔白(天房)之后,留下遗训,让后辈信士们每年跋山涉水,步行或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麦加参加一年一次的盛大聚会。所以,旅行是易思俩目最古老的传统,这种制度化的大规模旅行,是任何宗教所没有的。
千百年来,信士门坚持传承这一功课。朝觐,在客观上让每个经济条件许可的穆思临,在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出国旅行的机会。其制度何其伟哉;其阵势何其壮哉!
根据经典记载,穆圣在肩负使者的使命前,经常到麦加以外的地方旅行。一方面体验和观察真主的奇迹和大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真理。这为他后来成为真主的使者,更好地传达真主的使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旅行是穆圣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可以说是他使者生涯的预习。在易思俩目复兴初期,穆圣迁徙到麦地那市,在那里创建了新的根据地,成立了穆思临公社,他经常率领圣伴们外出旅行,曾多次到达过麦加。穆圣在受命为圣后,接到真主的启示,响应先知易卜拉欣的遗训,带领大家去麦加朝觐,并向大家示范正朝和副朝的各种礼仪,后来成为穆思临的五大主命功课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7259/7b414b7a8da23125.jpg)
真主对人们旅行的鼓励,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比如给旅行者减免拜功,使其缩短礼拜以及合并礼拜等。有人说让出门人短礼是因为他们不方便,其实,那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试想一下,战场上那么残酷的环境,比旅行更不方便,也无减免拜功的规定,而是规定轮流礼拜。另外,病人礼拜也是极其不便,有些人甚至站不起来,即使坐着礼拜,也要礼全,不能减少拜数。
由此可见,让旅行者减少拜功并不是由于“不方便”,而是对旅行行为的一种奖励。即使现在的交通工具非常舒适,出门不是开车就是坐飞机、坐高铁,旅途中还可以住高级宾馆,不用携带繁重的干粮和水,到处都有清洁的餐饮和方便的洗漱设施,但礼拜仍然可以减短。其实就是为了体现真主的恩典,领取真主的礼物。
根据相关经文以及有关短礼的教法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旅行是真主喜悦的行为,也是一种功课。我们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当地的信士兄弟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思考问题,或做决定,这一切都是检验一个人信仰的最好方式。当一个人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思考人生,认识新生的事物,进步的速度就会很快。
当然,易思俩目鼓励旅行,并不一定要人去周游世界。比如久住城市的人,可以到郊外或山区走走。出去就会知道,大地上处处充满了生命活力,有些地方万物繁盛,草木争荣;有些地方鸟语花香,彩蝶飞舞;有些地方牛羊成群,鱼游浅溪,你会发现真主把这个世界造化得多姿多彩,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真主说:“你说:你们应当在大地上旅行,观察真主是怎样创造,然后在后世复造。真主对于一切事情是全能的。”(29:20)
当你蜗居在家里时间太久,感觉烦闷的时候,就应该去出去走走。当你悠闲地坐在山坡上,就会看到大地上生龙活虎的画面,看到平时见不到的生命体。它们中有的只有短暂的数十天生命,但生活的气息依然浓厚。或许它们的父辈在不久前死去了,留下了荒废的洞穴和枯木,有些凄凉悲怆,但却让我们感悟到某种真理,真主创造生命,掌握生命,预定死亡期限,谁也不能改变。真主说:“其中(大地上)的一切都要消亡,只有你的主伟大的尊容将永存。”(55:26-27)
人生来是羸弱的,在灾难面前不堪一击,甚至不如一只老鼠,却往往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其实,生命只凭真主恩赐的一口气,就在呼吸之间,非常脆弱。外出旅行,让我们触景生情,睹物思己,增加对真主的畏惧之心,启发珍惜光阴的意识,今后更加勤奋。同时也擦拭信仰之镜,取其锈斑,增其光亮。真主说:“对于畏惧的人,此中确有一种教训。”(79:26)
如果我们每次旅行都能有这样的深思和参悟,所获得的益处肯定胜过在家中礼拜。当然,有些人纯粹是以游山玩水和吃喝玩乐为目的,那他就没有这个福份了,真主至知。真主说:“天地间有多少迹象,他们从旁边走过,却不留心思考。”(12:105)
对那些只顾玩耍,只顾感官享受,而不参悟、不用心思考的旅行者,真主也曾严厉地谴责过。真主说:“难道他们没有在大地上旅行,用他们的心去想,或用他们的耳去听吗? 的确,(他们的)肉眼没有瞎,但心眼却瞎了。”(22:46)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7259/ae5ae0d64efa8104.jpg)
真正的旅行是学习、是思考、是锻炼、是实践。因为整个大地就是一部活教材。出去走走,你会看到无尽的山川田野与浩瀚的大海,繁茂的花草树木与各式各样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本领、其千差万别的个性和品德,让你联想到人生的不同和品格的差异。
真主说:“难道你没有看到真主从天空中降下雨水,然后借雨水而生产出各种果实?山上有白的、红的,以及各色的条纹和乌黑的岩石。在人类、野兽和家畜中,也同样有不同的种类。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35:27-28)
学者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是本民族最高贵的群体,正义的学者是民族的脊梁。它们善于思考、观察和研究,最能认识真主的迹象,是信士中最受真主喜悦的人。旅行,是学者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举意端正,目标明确,旅行可算作一种功修。因为在旅行中能更好地赞美真主,并且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劝善戒恶,宣传正道,能赢得真主的喜悦和巨大的回赐。
因为旅行是真主喜悦的,所以招待外地来访的学者,能获得真主巨大的回赐。小时候听阿訇讲过,某坟园如果有清廉的学者经过,那么,这个坟园里的亡人就会被真主饶恕。还听过一段圣训,说某个家庭中如果有清廉的学者进门做客,这个房子在四十天内都是光亮的。可见招待学者的回赐之大。
当然,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些旅行礼仪。比如学习旅行拜的常识,以及了解某些教门不许可的行为等。旅行中有一些圣行和祈祷词,如果能背诵那就更好了。比如送行的人应对旅行者说:“一切托靠真主,你将得到真主的保护。” 旅行者登高时应该说:“真主至大!” 坐飞机或电梯(上升)时说:“感赞崇高伟大的真主!”走下坡路或晚上旅行时说:“大地归于真主,我们求真主保护不受邪魔的伤害。”每到达一个新的地方说:“求真主保护不受野兽蛇蝎以及恶劣居民的伤害!”到驻地下车时说:“如果遇到真主造化物的伤害,我将从真主的经典中寻找保护。”等
一切工作只凭举意。如果我们旅行的举意是端正的,从迈出家门的第一步开始,整个过程都是真主喜悦的功修。我在新加坡见过一个场面,当地朋友上车后先把车发动着,双手捧起接杜瓦祈祷,然后才挂挡出发。他们这么做完全是有道理的,这能使自己与真主时刻保持联系,旅途中更加吉庆与平安。
当然,易思俩目虽然鼓励旅行,但并不鼓励不务正业地到处闲逛。那种天马行空地云游,长期不回家,不工作、不生产,是放弃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对家庭极不负责的做法,是绝不鼓励的。穆圣曾经劝告圣伴们不要轻易出门远门。他说:“旅行是一种苦差事,在途中你得不到充分的睡眠和可口的饮食。一旦外面的工作结束了,就应该立即回家。”
中国文化中也有类似的传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儒家对旅行的态度。意思是家中有年迈父母者,应该在家奉养并孝敬父母,如果随意出远门,那就失职了。当然,儒家也并不反对有正当目的的外出,在这个问题上,两种文化完全是相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旅行早已今昔之比,与古人的旅行有着天壤之别。古代人凭双脚走路或骑牲畜,日行不过百里,朝觐一次来回须数个春秋。而如今交通便捷,海陆空畅通无阻,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只要有钱,几天就可以绕地球一圈。穆圣说:“光阴加速是复活日临近的迹象。” 如果你能对这段圣训有所领会,就应该能感到出门旅行的深刻意义。
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出门旅行还是有一些危险性的,我们既要托靠真主,也要办理该办的手续。比如坐飞机或参加旅行社时购买意外险等,都不能疏忽大意。因为保险是一种互助形式,也是政府规定的一种减灾举措,与托靠主在理念上并没有冲突。我们的信仰是求真务实的,穆思临不做侥幸的事。真主说:“当他们乘船的时候,虔诚信教并祈求真主;当他使他们平安登陆时,他们突然就以物配主。”(29:65)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7259/17ce8a3c5a5f6ddf.jpg)
需要强调的是,如今各地为了拉动旅游业,在旅游景点上乱修寺庙,甚至雇人扮演和尚道士,蛊惑人们做迷信之事。其实这也是前些年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效益的产物,有些地方还有许多非常糟糕的娱乐项目,比如抽奖赌博,污浊下流的娱乐,抽签算命、祈福许愿等迷信活动。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谨防上当受骗。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圣训,据阿布·胡莱伊勒传述:穆圣每次出门旅行前,都会做这样的祈祷:“让人们听到我们赞美真主的声音,真主在考验我们,在考验我们赞美的真诚。真主啊!求你给我引导正道,降给我恩典。我求主饶恕我,免受火狱之灾。”
文/马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