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道德经》第75天
共学《道德经》第75天2022年5月1日
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释】
(1)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3)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4)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5)贵生:厚养生命。
【解读】
上一章里,老子对严苛的政治压迫给予了抨击,要求统治者善待民众。本章进一步阐述了奉行道者应不自贵的观点。
老子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一旦人民不畏惧死亡而进行反抗,为求生存而暴动,那样,统治者的日子就不好过下去了。
老子在这一章里揭示了老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对抗。赋税太重,往往使得人民无法维生,造成饥荒。孔子的学生冉求为季氏收赋税,孔子要学生“呜鼓而攻”。孟子对收重税的国君,骂他们为桀纤。可见儒道二家对于苛征暴敛,都是深恶痛绝的。从政治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统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的,就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直接的原因。老百姓面对这种情况,只有铤而走险,哪里还畏惧死亡。
老子文显义明地揭露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实质:人民的饥荒,是由统治者沉重的赋税造成的;人民的反抗,是统治者苛酷的压迫造成的;人民轻生,是统治者无厌的聚敛造成的。
老子指出,统治者不要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以致野有饿殍,民有饥色。不要好大喜功,不要胡作非为,把老百姓折腾得喘不过气来,以致老百姓不听使唤。不要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以致民不聊生。老子对统治者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指责,对统治者的挥霍无度进行无情揭露和严正警告。
【例说】朱元璋广积粮造福百姓
朱元璋心里明白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心中有民,其次要眼光长远。当时,朱元璋盘踞在江淮一带,而江淮盛产粮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按理说粮食不成问题。但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广积粮”作为大战略的三大要素之一呢?
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莫过于以下两点:第一,元末的江淮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而且极为频繁,持续时间又长,昔日的粮仓变成了缺米之空仓。许多百姓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哪里还有粮食拿出来支持朱元璋的起义军呢!第二,朱元璋曾有明令:“凡人敌境,听从捎粮。”所谓捎粮,就是说军队的粮草都要取之于民。当时战火纷乱,青壮年都去参军打仗了、农村缺乏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耕种。同时,由于战乱带来的破坏,堤坝年久失修,耕牛被宰,粮食产量下降显然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起义军占领的大多是新区,在立足未稳、民众情绪尚未稳定的情况下,要想捎粮,谈何容易。
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胡大海和常遇春,对此早有察觉。因此,他们先后提出意见,认为一味靠捎粮,没有数量限制,老百姓受不了,这对起义军和老百姓都是非常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广积粮”与其说是长远大战略,倒不如说是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更合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满元朝统治揭竿而起的朱元璋,比任何人更清楚这个道理。
“捎粮”的实质,就是“取之于民”,而这个“取”,是朱元璋一厢情愿的;换言之,老百姓并不是自愿“给”的,只是出于无奈,百姓的不满情绪必然会爆发,到那时,恐怕老百姓又要造自己的反了。既然靠“捎粮”无济于事,那只有寻找新路子了。且战且耕的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朱元璋任命元军降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由他负责兴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涝。接着,他又下令各部队都要在驻地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并且立下章程,规定以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要求各部队除了供给自身的需要外,还要做到有存粮。同时又立管领民兵万户府,主要职责是将民间的部分壮丁编为民兵,农时耕种,闲时练兵。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这一举措果然有效。当年,康茂才所部就产粮1.5万石,余粮7000石。对此,朱元璋感到非常满意。他立即下令褒奖。同时不失时机地谕令全军,指出要解决粮食不足的困难,强兵足食,还必须做好屯田工作。
在以后的几年里,朱元璋所属各部到处兴屯,粮食之多,完全可以保障部队自给自足。到1360年5月,朱元璋明令禁止征收寨粮。曾经给百姓带来严重负担的捎粮政策,也就此完全取消了。
“广积粮”的结果,使朱元璋在短期内迅速从缺粮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在此后的漫长战争中,朱元璋再也不为粮草犯愁了。“广积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朱元璋的部队解决了粮草问题,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逐步减轻直至全部免除农民纳粮的负担,使得农民欢欣鼓舞更加拥戴朱元璋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根本上讲,“广积粮”的最后结果,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而得到了民心归顺这一取得胜利的根本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