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到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历代。据统计,在战国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战争虽然残酷,但通过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为减少,统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统治集团争相变法,争相延揽人才。各国的统治者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着国家政权能否巩固。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战国时,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
硝烟滚滚,旌旗猎猎。历史的天空下皓月皎洁,照亮我回返之路:
我愿回到秦惠王的殿前,聆听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名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抉择是人类要面对的永恒问题,个人和民族在生与死,存与亡的关键时刻选择的正确与否都在这场争论中体现出来。
我愿回到武灵王平昼闲居的榻前,看他与侍坐的肥义共话改革的决心与艰辛: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
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改革在战国时代意味着机遇和挑战,成则王,败则寇,帝王将相无不趋之若鹜,同时又不得不慎之又慎。推心置腹的闲谈蕴藏了多少苦心经营和左顾右盼。
我愿回到信陵君策马前行时谋士唐雎轻言细语嘱咐的现场: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久负大恩反成仇,唐雎以智慧的眼光看到事情的本质,将图穷匕见的可能性摆在信陵君面前,避免了祸事的发生,尽展谋士的韬略。
我愿回到乐毅复书报燕王的灯下,看这位传奇将领提笔挥毫,潇洒作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蓄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私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我愿与他共同回顾攻城略地的所向披靡和被误解离间时的满腹辛酸,试想古今有文韬武略的国之栋梁,有谁能扼潮击浪,独立时代之巅,最终全身而退并以书表清白!
乱世出豪杰。
我愿展开双翼,回溯历史的江流,看浊浪滔滔,鹰击长空;听战鼓阵阵,龙跃沙场;欣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思想发挥到最高境界……
战国时代,我心仪和向往的时代。
本文正在参加“穿越历史长河,你想去哪里”,欢迎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