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起点——《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第三、四章思考题

2024-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幸运的喵姐姐

第三章:

思考题:请结合思考题,分享您的教学反思吧!

1. 语篇的主题和内容与语篇的主题意义有何区别?如何避免将两者混淆?

答:主题内容相当于一部小说的内容梗概,一个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概括,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和论辩角度综述。

主题意义类似于:这篇小说批判了……赞美了……反映了作者……心情/同情之类

这篇说明文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工匠精湛工艺的敬佩之类

这篇议论文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抨击了什么什么现象之类

2. 在实际教学中,你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的?请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阐释。

答:额说实话……我很努力很努力地回忆了一下,在上课的时候要是说一点没有主题意义的延申,那倒也不是。只是——

一、常态课时,一般只是我说,我总结,没有引导学生探究。

二、公开课时,一般止步于篇章结构的导图,没有上升到语篇模式的高度。所谓上价值观,也是一句话总结,有点生搬硬套的嫌疑……比如所有环保类的课文就说我们要保护环境,所有鸡汤类的故事就说我们要坚持之类,说教味道浓,没有思辨特征。

今年九月新学期,初一将用上改版后的新教材。希望新教材,新结构搭好的新梯子,可以帮助我尽快适应基于语篇分析的课程模式。

3. 你在带领学生分析语篇的主题意义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你是如何改进的?

答:学生即时输出很有困难。但我也反思了一下,是否这其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是!)比如:我对学生可塑性,语言发展潜力的不信任;对我自己是否拥有即时听懂学生,即时点评学生能力的不自信。回顾自己的英语学习,是否也存在重结构,重分析,轻语篇,轻输出的问题(是的!)。老师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最好有收获,有甜头之后),才能以身作则,非常有说服力地,沉浸式地指导学生。

第四章:

思考题:请结合思考题,分享您的教学反思吧!

1. 识别语篇的组织特征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分析语篇的连贯和衔接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识别语篇的组织特征,可以从配图/标题,首尾段,每段的首句入手,粗看可定位文体(记叙/说明/议论),在明确文体的前提下,再定位(或者小小地套用下)语篇模式更容易。

段与段之间,总分/并列/因果这三大关系比较容易定位。

分析语篇的连贯与衔接,段与段之间说完了……句与句之间分析的角度有:代词指代/词语重复/信息的先旧后新/连词/副词及副词短语置于句首过渡)

2. 在本章,作者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语篇衔接的哪几种手段?

答: 衔接手段——代词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回指与下指/不定代词的替代/省略)

词汇篇(词语重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

连接篇(连词如and,副词如however,词组如to my surprise)

3. 你认为识别语篇的组织特征难在哪里?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不是理解记叙文中,过程——结局模式Vs 情境问题——解决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区分在哪里。

我粗浅的想法:过程——结局模式像日记,重点在于记录生活以及其后的个人感悟;问题——解决模式像小说的一个截面,因为小说就是由各种矛盾冲突推动的(啊!人生也是如此~)

确实!!我们读了其他人记录下来的问题——解决方案,可以对自己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启发!

很大的启发就是:词汇和语法教学也有了依托的语用土壤,输入词块,比输单词好用。

还有一点启发就是,明白思维导图不是一个花里胡哨的形式,而是可以帮助输出的模板。(本人以前对思维导图是有点儿抵触的……,现在服气了哈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