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2024-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北京秦洪建

清明假期,我们三口回乡扫墓祭拜逝去的人,以前觉得这是形式、教条、迷信,不屑去做,这次带着觉知和老人孩子一起去做这些时,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烧纸、祈祷,用心去表达,感受到了情感的流动和真诚的祝愿;拔草、添土,动手去做事,感受到了心甘情愿的付出和关爱;引导孩子去做、去说、去体会并参与其中,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情感连接,也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还和他说我们同逝去人的关系,在血脉上能量上有了传承有了归宿。

之后去看望亲戚朋友,吃饭、聊天、开车回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以前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这次没有了,觉得也挺好的,感受当下、感受环境、感受每个人,感觉这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和家人聊天(还有彻夜长谈,竟然没觉得烦、没觉得困)、打牌,感觉相互之间话语多了,我们的心近了。

孩子们一起做饭、写作业、玩游戏,感觉他们之间沟通顺畅、情绪愉悦,即锻炼了手脚又加深了情感,因为时间短催着孩子回家时,他还生气起情绪,感受到了他想多玩会不愿回来,又看到现实不得不取舍的复杂心情。体会、磨炼、失去、得到、学习、成长,去经历各种事情的洗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之后做动车回京,衣服、零食,塞了满满一包,没有太多漂亮的话语,却感受到了亲人爱的传递和表达!!


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以前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让人心情低落;现在用心去感受时,发现了不同,后半段的书写,于行人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感,心情完成转化,由低落到平缓到愉悦,这是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意境吧,也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