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第一次看到这句词时似有惊鸿一瞥之感,太美了。
有种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柔美;又有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优雅。
这让我想起了《甄嬛传》中的那一日杏花微雨……
人生若只如初见,杏雨梨云,从此难相忘。当年,杏花疏影里,在御花园的秋千上,一袭粉妆的甄嬛娇艳欲滴。
甄嬛与胤禛的初遇,就在微风吹过,一树杏花飘落时。
甄嬛仰头,看见碧空如洗,脑海中便蹦出那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甄嬛忽然来了兴致,让流朱取来了自己的萧。萧声悠长,一曲杏花天影,在御花园的春风里落英缤纷。
那日,杏花微雨里,他谎称果郡王,拨起了她心底的阵阵涟漪……
杏花疏影,多么唯美的意境,浪漫而又充满诗意。
然,我们今天的词人陈与义写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时,却远没有这份闲暇的心境。
一个新雨初晴的夜晚,词人闲来无事登上小楼,望着这如水的夜色,这美好的景致,恍如昨日,一种思绪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回忆,有时会让我们潸然泪下;有时,也会令我们嘴角上扬,只希望你用美丽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铺满墙。
那也是个月光皎皎的初春夜晚,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头,那散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相得益彰,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缓缓舒展来开……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开怀畅饮,满座都是英雄豪杰,觥筹交错,把酒临风,何等潇洒恣意。
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二十多年恍如大梦一场,此身虽在,回忆起往昔的岁月却不胜惶恐,百无聊赖中登上阁楼细看雨后初晴。古往今来,悠悠往事,都化作渔歌,唱响在午夜中。
我们今天聊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河南洛阳人。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人称“诗俊”,“洛中八俊”之一。
陈与义虽是诗人却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24岁时,考中进士,入朝做官。
靖康二年,金兵入侵,掳走二帝,北宋灭亡,他也随之南渡。
在朝廷上,他是属于主战派,主张收复失地,接回二圣。然而宋高宗偏安一隅,无心北伐抗金,于是陈与义便觉得失望而辞职。
北宋时期,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距离较远。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费用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其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由于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憎爱分明之感,是一次思想的飞跃。
其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辛。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宋•陈与义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
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片的意思是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疏影:稀疏的影子。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片的意思是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
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