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的三重社会意义
节目在播放,评论从屏幕右边射向屏幕左边。形,如子弹穿梭画面;意,如子弹击打心灵。故名之曰:弹幕。弹幕的出现,意味着网络交流到了新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至少发现三重社会意义。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角度进行梳理,寻找其现实意义。
一,传播学:思想的碰撞与讯息的传播
合理的弹幕,先天排斥肆意的谩骂或者无理由的崇拜打榜。更多的是对剧情、画面、人物的评论与概括、分析与思考。国内最初的弹幕应该起源于A站、B站,是对动画番剧的评论。随后进入各大影视平台,如优酷腾讯爱奇艺。无论是平台自制剧,还是购买了版权的新剧,在平台出现,则会遭遇弹幕的洗礼。在弹幕上,往往能够发现观众对节目的评论。基于当前剧情或者之前之后剧情,发展出一套自洽的话语内容。这些评论,本身已经构成思想的碰撞。因此,各平台在弹幕的设置上又出现了(+1)这样的选项。如果弹幕评论内容正好与本心相合,则不需要直接输入,可选择+1,则屏幕上将出现一模一样的一句弹幕。甚至,精彩的评论内容造成霸屏现象,全屏都是同样的话语。如《将夜》中,崇明太子言要灭了二师兄君陌。弹幕说:灭了二师兄。你怕是连二师兄的鹅都打不过。既评论了剧情内容,又补充了原著小说中有,而电视剧中没有体现的细节。一时间,无数+1的内容出现。反之,若思想不同,则容易引起骂战。以弹幕的形式“掐架”,形成独特的弹幕文化。如在《武林外传》中,对祝白CP还是佟白CP,甚而郭白CP。引起了大量的争论。这些相反相同的弹幕,客观上即为思想的沟通。若是遵循适当的弹幕礼仪,实际上是有利于节目内容的输出的。
另一方面,弹幕内容还可能涉及到本节目的主创人员在其他节目中的活动。如在《武林外传》范明扮演了捕头老邢。在《仙剑奇侠传三》中扮演了天帝。因此弹幕就有“某些人看起来是捕头,其实是天帝”这样类似的语句。实际上已经在客观导入别的节目,影响了观众的视线迁移。同样的演员,在不同的节目中的不同角色。以弹幕为桥梁,以演员本身为媒介,实现了沟通。而传播的效果就出现了。
朱百宁的《自传播》中提出了传播的四个前提:前提1:真实的需求;前提2:顺畅的体验;前提3:好记的名字;前提4:强大的组织。需求,观众的心理爱好;体验,以即时的图文反馈的实现达到。好记的名字,在此处应该是指代特殊的剧情与人物。强大的组织,在此处可理解为庞大的观众群体。虽无明显组织,却有共同目标。故称为松散但强大的组织。于是,自传播便出现了。所谓“自来水”,其本质也如此。
二,心理学:观众与创作者的共鸣呈现点
节目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固然不一定是让观众满意,但无可非议的是,每一位企图在各种媒介上展示自己作品的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观者的喜爱。而喜爱的前提,无外乎把准观众的脉搏,抓住观众的心理。此为一方面。创作者根据弹幕的内容,及时把握当前的观众倾向,从而修正问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观看要求。如弹幕批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化马”的特效不足的吐槽,因此在《将夜》中就有明显的特效进步。
与此同时,个体的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以弹幕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一种对节目的反馈,也是对自己观看的宣泄。更深挖一层,人人都希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与赞同。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言其本质上说可理解为群体中的认可与接纳。因此,我们在发送和观看弹幕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心理满足:寻求共同感,体知群体感。因此+1功能的设置,就不足为奇了。+1,体现出观看者心理的趋同。功能设置者,很显然把握住了观众既不想过多打字,又想有效表达的心理诉求。
从这个角度看,节目创作者有意识的加入到弹幕之中,观众很主动地发送弹幕,都是有深刻而真实的心理需求在后面作为支撑。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可以在弹幕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从而利用弹幕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心理期待。
三,教育学:让学生有话说和让学生敢于说
如果说弹幕是观众对视频内容的一个评论,是主动积极的反馈,那么,在当今教育话语体系下,如何激发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大石头”就不用直接绕过去了。
韩愈说:不平则鸣。内心有了波动,才能产生自己的声音。商鞅,闹市搬木,予民信心。有了勇气信心,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弹幕的存在,其门槛很低,注册了就可以发送,发送还会引起共鸣。则下次有机会、有想法,也可能自行发送而非徒自观看。
学生是否勇于回答问题,也与此有关。选择的阅读材料、思考文本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发波动?方钦松老师发表于《徽州师专学报》的《谈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中谈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提问艺术,以提问这种教学手段来达到师生之间的知识的交流和思想心灵的沟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兴趣与波动化为言语辞令的通道是否通畅,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表达?表达是否有合适的平台、位置、时间?因此,在课堂上课时,给学生布置的题目不应该是太过深刻的、跨度太大的。应该遵循循序渐进而有话可说的原则。上课不等同于写作,学生不等同与老师,使用适当的课堂语言和恰到好处的问题设置,是让课堂活跃的不二法门。
弹幕,观剧情而生感慨;教育,列例子而破万题。弹幕,主动发送;教育,也必须期待学生的主动。没有主动,教育是无法真正进行的。因此,以弹幕为基础,研究自身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让课堂变成弹幕也能发送的地方,学生自然逐渐有话可说,有话敢说。
需要注意到,弹幕其实就类似于“生成”。是观众结合节目内容而自动生成的感慨。教师上课时,与弹幕不同的,是需要及时快速地回应这种生成;而弹幕不理睬也无碍。当然,好的弹幕内容自然会引起关注的狂潮。若是其他观众乃至演职人员回馈弹幕内容,则效果自然更好。具体到教学上,则是应对学生的突发问题,到底如何处理呢?也是弹幕在教育我们的部分。生成的突发的,但更考验教育水平与教育智慧,也更是课堂最精彩的部分。由此可见,40分钟的课堂,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发出声音和解决问题,并非一言可蔽之。亦不可随意放纵,不做研究分析。
弹幕的社会意义自然不止这三重,更多的意义仍然在酝酿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弹幕的社会意义,其有正面的,也必然有负面的。传播的若是负面的,弹幕则为魔刀;心理若是被操控的,弹幕则为妖孽;教学若是不顾及,弹幕则为白日梦。
观看弹幕,另一只眼,了解世界。研究弹幕,存一份新,重探生活。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