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上班这点事儿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领读NO.5|人不行动枉读书,千万别做职场书呆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187人  河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

朋友小婕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爱读书的人,工作之后,更是把读书作为提升自己能力的唯一途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五项修炼》、《营销管理学》等等摆了一大堆在案头,最近学文案写作,又买了一堆《文案创作完全手册》、《文案训练手册》、《文案撰写技巧》等等,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记记画画一大堆。

按说她读书这么努力,工作干得应该不错吧。可是这几年,周围同批进公司的同事加薪的加薪、提职的提职,她却一直原地踏步。前几天在微信上跟我吐槽,说领导不识才爱才,自己怀才不遇。因为是老朋友,我说的比较直接,不是领导不爱才,而是你没有把读的书变成你的生产力,不能给公司创造效益,你让领导怎么提拔你。

她说,我读得很认真啊,该记录得都记下了,为了记得更好,我还专门学习了如何画思维导图,至于怎么应用,我倒是真没仔细想过,总觉得多读一点总会有用的。

我给她的建议是,少读一点,先做起来,比如学习文案写作,用20%的时间看一本经典的书就够了,80%的时间去实践书中的写作规则。

很多身在职场的小伙伴,都有非常迫切的自我成长需求,实用型书籍是我们必不可缺的工具。但是,怎么把实用型书籍变成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打开职场生涯的上升通道,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01.破除阅读的幻觉

在我们阅读实用型书籍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幻觉,就是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做完读书笔记,有的还画出漂亮的思维导图之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书中所提到的技能,就会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这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幻觉。

从纸面到纸面,从书本到笔记,看似有行动,实际上停留在意识空间的阅读行为,如果不进入实践空间,是不会发生任何作用的。任何实用型书籍都不能直接解决书中提到的、你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你读完书之后如果不去脚踏实地地践行,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然并卵。因为这些人读书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变成自己的行动。

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无论你从书中得到了多少干货,从根本上来看,只有行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职场上,不读书是绝对不行的,但是读书读很多不去应用的书呆子,同样不受欢迎。领导会想,我花那么多钱,可不是请你来读书的啊!

特别是有的人还会把书带到办公室读,你千万别以为领导看了会说你是个学习认真的好员工,醒醒吧同志,你已经不是在学校里等老师表扬的年纪了。

所以,书要读更要行动,还要记住,在家里偷偷读就好了,不需要让领导和同事看到,因为如果天天读书还把事情办得一团糟,会更令人鄙视的。

02.如何选择实用型书?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选择实用型的书,有一个根本的标准——

能够为你的工作提供直接的参考作用,缺什么补什么嘛!

不过,你还需要了解的是,实用型的书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规则类的书,比较简单明了,操作方法非常清晰,拿过来就可以照着做,比如上面提到的文案写作手册之类,在急用的时候可以读,但是你不能只读这种书。还要读一读另一种,就是原理性的书,它会重点阐述形成规则的原理,比如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会从底层规律对很多规则进行深度解析,让你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样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一本书中可以同时找到原理和规则。无论给出规则还是给出原理,最根本地还是要解决一个实用的问题。这类书籍,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给你一个规则,然后可能会通过原理来论证规则的可信度,或是通过实例来证明这些规则的可行性。比很多人都读过的采铜老师的《精进》、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都是这一类的书。

那怎么确定一本实用型书籍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呢?

可以运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对书籍进行初步扫描分析,确定读这本书是否与你的工作方向和当前目标一致;注意一下作者的核心观点,与你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如果这两个方面都一致的话,这本书的规则对你来说才有用。否则,就没有阅读价值。

比如,曾经看到过一本《销售就是要搞定人》,看了一下目录,挑了一两个章节看了看核心观点,发现作者和我的价值观完全不是一路的,即使他说的那些销售街头智慧和潜规则很有用,因为我不认可他的价值观,所以肯定无法接受他的一些做法,那么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没有阅读价值。

只有与作者目标一致、价值观一致,这样的实用型书籍才可能对你发挥作用。(注意,这里指的仅仅是实用型书籍,不要跟我说哲学、科学、文学那些能够改变你观念的书,那不是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03.怎样让实用型书籍发挥最大价值?

实用型书籍看起来很好理解,但要真正把它读懂——我指的是落实到行动中的读懂——还真得花一番功夫。实用型书籍的打开方式,我认为就是要:

从书中提出的规则出发,找到能够应用这些规则的具体场景,并在实践中演练这些规则。

只有实战才是检验阅读效用的唯一标准。做到这一点,你才能成为学以致用的高手。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词:真懂、真信、真用。

001.真懂

拿到一本实用型书籍,你要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第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检验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一本书的关键。所以,你可以把这两个问题写成便签贴在自己的记事板上。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你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研究。

第一,这本书在谈些什么?你需要知道,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你了解到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就等于知道了他要给你的行动建议。只有把行动建议搞明白,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实践。

第二,要能回答这本书的意义和内容。通过找出作者的主旨、论点,分析作者提出方法背后,其逻辑和理论支撑是否科学合理。

第三,这个内容真实吗?实用型书籍一定要是真实的,如果说一个不会写文案的人变了一本文案写作的书,一个从来没有成功营销案例的人写的营销书籍,无论他的规则看起来多么科学合理,对他的行动建议你还是要保持怀疑。

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通过上面三步的分析,当你认同了相关内容之后,对于你来说,就要开始联系自己的实际去分析如何应用的问题了。不过,这建立在你与作者达成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002.真信

实用型书籍的作者一般都是雄辩家或者宣传家,他们会用亲身经历作为佐证,来让你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比如我昨天在读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作者寄语的题目是“从欠400万债到畅销书作家——读书成就了我们”。书中作者现身说法,告诉你读书改变命运不是虚的,只要你按我说的做。

那么好,当你认可他的说法和内容的时候,你接下来需要和他达成一种信任关系,当你准备按照他的方法去做的时候,来不得半点犹疑和含糊。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心诚则灵”,你如果不相信作者所说的东西,勉强去做肯定不会有什么成效。

从这点来看,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实用型书籍一定是带有强烈的作者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的作用甚至有时候会超过书中的理论。比如,我们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会在书中读到成甲老师这个人的个性,看到他通过多年如一日的反思获得的巨大收益,我们就更能理解“复利效应”的意义了,这比单纯告诉我们关于复利的理论要有效多了,因为,我们对作者的人格产生了信赖感。

所以,实用型书籍的成败,一方面看内容是否有用,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承载着作者的人格魅力。如果想要写出畅销的实用型书籍,在提高内容水准的同时,形成自己独有的魅力人格,打造魅力人格体的书籍,是书籍大卖的必要条件。

只有你信任作者之后,才谈得上下一步的实践应用。

003.真用

当你相信作者所说所做的有用之后,你就不要停下来思前想后了,原原本本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把书中的规则方法用起来,这样实用型书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很多人往往就停在了最后这一步,距离真正的学以致用就差一步之遥,但这一步之遥却相隔千里。

阻止我们真用的根本原因就是,你并不是真信。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你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相信它的作用,你并不相信书中的规则方法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所以你不会去使用它。看看身边成功的人们,都是在你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的时候,直接行动的那些人。

一旦你真正相信书中教给你的道理之后,你就要义无反顾的,毫不犹豫的去做。也许你会问,这时候不需要批判性思考吗?屁咧,你什么都没做,拿什么批判?我的观点是——

当你找到一套觉得有道理的规则之后,不要管它是否存在缺陷,先用起来再说,在用的过程中,你的认知才能升级、才有可能发现它的不足,并进行迭代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行动方案。

行动,只有行动,才是通往成功的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