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情与繁华里的一朵“奇葩”——刘姥姥
说到读经典,得聊下我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9810843/7503246fcf6ca0b7.jpg)
儿子小学毕业时白话《三国演义》读到皮翻纸烂,因为爱《三国演义》后来爱上了历史,觉得故事不过瘾,历史更有深意,从深爱赵云到疼惜瑜亮,到前一段说真心欣赏的是司马懿;因为《西游记》是初中的必读作业,才被动地读完,我问他好在哪里,他崇洋媚外地说,妈妈,论奇幻比不过《魔戒》,论格局比不过《冰与火之歌》,只能说,自己读它太晚,失了童趣了。《水浒传》倒也读了,读完他仰天长叹道,亲妈,你知道不,我读了三国和水浒最后的感慨是一样的,成也哥们,败也哥们。哥们义气害死人啊!
虽然对他的误读心生怨怼,但也奈不了何,我供得了他上学,左右不了他思想。但相对于他挚爱的《三国》与粗读过的《水浒》、《西游记》,他拒绝读《红楼梦》。
而于我,《红楼梦》却是四部书里唯一认真读过的。但不敢说喜欢。我觉得以我的浅知薄见,说喜欢《红楼梦》或者说写个书评,应该还需要三十年,得我到了刘姥姥和贾母那相的年龄,估计才能读出其中况味之一二。
01
我不敢说喜欢《红楼梦》,但不代表我对其中人物没有好恶。其中人物刻画、对话、景色、心理活动等等的描写绝对是圣殿级教科书。所以说里面无论正反面的人物,都是鲜活动人的,如果说非要挑一个来说,第一个,我就想起了刘姥姥——你会怪我又开始胡扯,因为今天晚上刷的电视剧《幸福照像馆》里,女主的女儿丢了,这让我想起了红楼里被拐去卖了的巧姐,想起那个在我心中可以配得上在红楼江湖里“义薄云天”的刘姥姥。
说起刘姥姥,原著中关于他的笔墨应该算是配角儿里比较多的,抑或说,她在某个精神领域里,是一个一直存在的主角。她是宝玉感叹“世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片苍凉里的一丝暖阳,他是最终破落瓦解的繁花里最终一朵“奇葩”。
当然,在贾府落败后,也有几个重情谊的人,像贾芸、小红、袭人等等,但你会发现,真正到最后知道念恩感恩的,总是那些草根的、卑微的人——因为知道生活深处的苦,所以在最难的时候别人的一点施舍与给予,是光,是热,是可以照亮生活的太阳。
而刘姥姥,就是这样的人吧?她卑微,但她却自有处世智慧与光芒,他用自己的“愚”换来贾母开心一笑,换来向来刻薄的熙凤的一点好感,一来而去,送些鲜果儿来,赢得半炕的好物件回去,买田置地,竟也秒速脱贫——这里面透着她的俗气,但又不得不佩服,一个老婆子,却救了一家子的急,解救了全家的温和,也调和了女儿女婿的夫妻关系,赢得个人家庭地位提升,这也为后来能有权卖了田地换巧姐埋下了伏笔。
最低的人最接地气儿,也常常最解情义。知恩图报,是刘姥姥那卑微的笑容背后伟岸的精神“躯体”。他带着板儿历经艰险,散尽家财,最终救出了巧儿。这也是那一段凄凉惨绝的情节里一抹最明艳的温柔。后来说到板儿与巧儿结合,有人会觉得刘姥姥有心机,其实并不一定是你所想的——一个被卖入青楼的女子,如果不是刘姥姥收留,不知道会零落到何境地?倒是后来与板儿在一起纺织耕种,过平凡夫妻,应该是换到目前的现实生活里,也是众多人向往亦一样在过的平淡人生吧?
为家人的苦难去找出路去求人不怕人嘲笑,这是担当;滴水之恩涌泉报这是德性——有人说刘姥姥从贾府拿的可不是滴水,折合银子得几百两,但后来人解救巧儿再加上因为自己给贾府上下带来的乐子和趣味这样的无形精神回报,从回报率上,也算是超值回报。
我喜欢这个姥姥,喜欢她的圆滑卑微与可怜的讨巧,喜欢他在现实里可以为了爱的人去弯了腰,喜欢他在世事这本书里学到的高超情商术,喜欢他知恩图报的大德大义。在我眼里,她是小人物,她是真草根,她也是《红楼梦》里那个繁华与薄凉两极交错的浮世里,惊世独立的一朵“奇葩”,那是一朵有着善与义底色的大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