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读书征文||从心理学聊聊跑步这个事
先说说读的书吧
虽然我感觉去年春节的鞭炮味儿还没散完,但现实中距离2017年,只有74天了,又到了悬梁刺股、拿命豪赌年终冲业绩的时候了,加上大环境不好,今年的压力,比往年来的更早更大了些,对业绩那小婊砸无能为力,只好自学些心理知识,避开近些年来势汹汹的恶魔抑郁症,赶上kindle商店《心理学作品集》可以借阅,然后两个晚上,一页页读完了第一本《行为改变思想:表现原理》。
看着封面,十足的欧美大师范,还有原作者的英文签名泥,可是看完第一页就懵逼了,这大师讲的故事咋这么接地气呢,说的明明就是我中学的故事嘛!然后全书都这风格,后面问了万能度娘,终于在封面找到了是龙湘涛编译、编译、编译,所以关于本书个人三点看法:
1.习惯了欧美范的,这本就跳过吧,译和编译的区别就是金庸 著和金庸新 著的区别;
2.既然挂了米国大师的名号,讲得内容还是很不错的,加上很多有趣味的实验,可读性也比较强;
3.编译的好处就在于遣词用句合咱国人胃口,用来心理学扫盲还是不错的,好入口、易消化,讲述了比如星座论为什么拉摸准啊、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哪个更可靠啊、如何减慢变老更年轻啊、为何大地震后谣言四起啊等等喜闻乐见的讨论,歪果仁用一堆实验证明这些理论都是靠谱的,所以本书虽是编译,仍有意义。
接下来,聊聊跑步吧!
马拉松跑那么嗨只是因为内酚酞吗?
人是通过行为来感知思想和情感的,有了行为方面的感受,才能感觉到思想和情感。快乐的情绪一旦收到比较强的注意,会有与之相类似的情绪加强快乐的感觉,他是不会轻易地被其他的情绪所弱化或取代的。
关于跑步愉悦感,相信所有长跑过10公里的都有过这种感受,明明跑的快死要放弃的刹那,仿佛有如神助,瞬间轻松愉快起来,对此,度娘是这么掰扯的,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内啡肽,在内啡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
那么,我们跑的那么嗨,只是因为内酚酞吗?书中举了个栗子
我们常常并不是因为快乐而微笑,而是因为我们做出了微笑的表情,进而才通过表情牵动神经,经由肌肉和神经的运动神经,感觉到了那是属于快乐的表情,于是我们判定自己是快乐的。当我们快乐的表情得到持续,进一步刺激我们的神经系统,就能使我们感到更多的快乐。
这个栗子老让我想起鸡跟蛋的关系,因为快乐我才微笑,因为微笑了所以我才快乐,看似撕扯前年扯不清的鸡蛋,歪果仁用科学神经理论解决了。看完这个故事我就想马拉松征程中,在内酚酞这个救兵赶来前,我们是怎么撑下来的?或者以前有过跑步愉悦感,身体记忆了相关的动作,在我们起步的时候,曾经的动作痕迹带动熟悉的感觉植入我们的意识中,身体认定那是属于愉悦的,然后进一步刺激神经系统,然后我们能赶在内啡肽赶来前也可以嗨皮的跑下去。
不想跑步的时候该怎么办?
天好冷,天好热,心情不好,心情太好,不想跑步的时候,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因为往下出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要改变人的想法,先要改变人的行动,而不是改变了人的想法,就能改变人的行动。先是某种身体上的运动引起了相应的感觉器官的感觉,这种感觉再引起了思维,最后根据思维才得出结论。
这里又扯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到底是情绪控制行为还是行为控制情绪,这哥俩谁说了算?比如,我这个时候找了一万个理由不想跑步,但我也知道如果今天放过自己不跑了,可能跑步大业可能就会荒废了?这个时候,我要怎么才能说服自己去跑步,能说服自己吗?
按照“表现”原理,要改变人的想法,先要改变人的行动,而不是改变了人的想法,就能改变人的行动。这个时候,我的理解,如果你不想跑步,可以跟自己讲和,咱今天不跑了,咱就热身5分钟就好,也算锻炼了不是?或者热身动作的结束,会唤起跑步留在我们神经上的细微的痕迹,然后想跑步的想法就会在热身中慢慢战胜惰性,自己开开心心的去跑步了。拖延的的习惯可以说是行动上最大的陋习,它从行动出发,通过拖延的行为带来心理上的u压力,衍生出大量超过事件本身的负能量,再反过来影响行动,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到底要学多少专业知识才敢放心跑?
在学习打字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十指便被指派了不同的任务,即不同的手指分管不同的区域,然而,在练习当中,十根手指在敲打各自分管的不同按键时,指腹和指尖的触觉,手指的伸屈程度以及运动方向,共同组成了一条条独特的神经链,当下次需要敲打同一个按键时,相应的神经流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通道流动起来,比上一次更容易的完成了打字动作,一次循环下去,知道这些动作不再需要经过任何的思索和记忆,变成直觉性的动作。此时,大脑根本无需记忆键盘上的字符排列位置,因为手指本身已经具有了某种记忆功能。
关于盲打的这个例子,我印象很深刻,所以篇幅较长的引用在这里,这个栗子颠覆了我的一些观念,所在我今天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还可以关注了下我的盲打,虽然平日打字不多,但现在基本也能做到顺畅盲打了,也确实没有去背过按键位置,都是跟着感觉走。联系到跑步,到底前脚掌还是后脚掌落地?身体前倾到什么角度最合理?呼吸和步伐到底怎么配合?膝盖到底怎样保护才不会受伤?心率到底控制到什么水平才最合理?虽然只是起起落落的跑步,细究起来,专业知识一大堆。
不恰当的借鉴盲打这个例子,不用等我们把每个按键的位置背熟了再去盲打,先去试着盲打吧,错了改过来就是。别去计较太多的专业知识了,跑起来就是,只要注意倾听身体的信号就是,别作、别勉强、别追求完美,受了伤找专业好好治疗就是,既然决定要长期的跑下去,哪有一点伤不受的。
我到底要不要永无止境的追求PB?
蔡格尼克效应:人类具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有时甚至是带有强迫性的去追求完美,这种天生的倾向会让我们无法容忍一些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会在心里不断的重复思考者见未完成的事情,记忆越来越深刻。
有段时间,大约在我跑了2个半程马拉松之后,我非常刻意的去追求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比如悦跑圈的月度跑量在好友中排名进前10,无奈大神太多,往往愿望落空;比如要求自己只要跑步就要10公里以上,对这个两位数有强迫症;比如配速一定要在6以内,半马成绩一定要在210以内。这些形式的追求,终究还是源自内心深处追求完美的倾向,如书中所说,我会在心里不断重复思考这些未完成的目标/事情,记忆越来越深刻,也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慢慢的,跑步的功利心越强,为了一个个数字,变得不快乐了。最近这两个月,也反思这些做法, 慢慢的,接受了半马跑230,接受了配速在630,接受了7.77、8.88等等这些公里数。
世事如此艰难,别太为难自己,PB如缘分,水到渠成的好。
最后,用文中的一段话与伙伴们共勉:
如果我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更有力量,能力更强,并且在行为上也表现出更有力量和更有能力的样子,那么,我们就会真的变得更有力量,更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