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哲思

《论语解悟》里仁 第八、九、十章

2017-09-16  本文已影响168人  为仁由己zj

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六、七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先生说:如果早上得知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可以。

道:人生大道,万物的自然法则。

[愚悟]

本章也算是《论语》中的名句了,言简意骇。朝夕之间,时间短暂,倘若能听闻大道,即使只活这么短的时间,也无所遗憾。相反,生而为人,长命百岁,倘若不知有道,浑浑噩噩,虚度光阴,也只是枉活了这一遭。由此可见,道,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夫子所言,也是希望人们能汲汲寻道,永不言弃,只要能得道,朝闻夕死,无所遗恨。而要想闻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寻着先圣的步伐,才能早闻道,早从道,早得道。

惜之,如今之人,多为生计,居无所思,教育亦鲜及道,此吾辈之痛也。吾曾从学十年,鲜知圣人之学,更有鄙视之意,以为迂阔,多重法、兵之学。机缘巧遇,一朝得窥圣人之学,欲罢不能,方知天地有大道,平生所学皆不足论,终知自己狂妄无知,卑微如尘,几度年华虚度。不幸又幸,得闻圣人之学,略知人生大道,至此,内心愈加坚韧,性情愈加温和。虽恨闻之晚,然较之早闻道,夕死可矣,已幸甚幸甚。圣人之学多精秒,圣人之学亦浩瀚,吾之余生,愿为圣人之学颠沛。以吾之闻道历程记于此,以感来者,早从大道,多闻圣人之学,建宏廓伟志,无复遗恨。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先生说:作为一个士,既有志于道,还觉得以粗食破衣为耻,便不足与他商议了。

士:士,曾是掌刑狱的官员,春秋末,多指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后来泛指读书人。

议:商议的意思。

[愚悟]

士,是做学问的人,是有志于仁道真理的人,倘若这样的人,却还在以自己的口体之奉不如人为耻,只能说明他的内心少道义,多私欲。而和少道义多私欲的人又有什么可以探讨的。难不成和他探讨如何满足私欲?夫子施教,开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闻道、明道、从道、行道、再传道,希望天下人都能承道之福。而不仅仅是让弟子们为了做官,锦衣玉食,如果这样,也失了夫子教育的初心。

其实,对待物质的态度,应当随遇而安,贫穷之时,粗食破衣不为耻,富贵之时,锦衣玉食也安泰,只要一切都合乎道义就可以了。物质终究是身外之物,不必太过在乎,倘若真的在乎,刻意追求,只会使自己被外物束缚,被私欲蒙蔽,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试想,这样的人又会有多少时间去考虑道义问题,又能有多少道义呢?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先生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必须这样的,也没有必须不这样的,只要合乎义就可以了。

适、莫:音di(敌),这两个字的异解较多,相对而言主要有两种解说,一说适,专主义;莫,不肯义,通句解为无可无不可。一说适,敌反义;莫,通慕,亲慕义,通句解为无所为仇,也无亲慕,犹云无所亲薄的意思。朱子采前说,今从。

比:有两种解说,一说从;一说亲。今暂采前说。

[愚悟]

本章因适和莫的异解较多,使整章异解也较多,这里主记两种解说。君子之于天下,可以对事,也可以对人,如果对事而言,则解为前说;如果对人而言,则解为后说,两者都通。然而,从义之与比,这句话来看,似乎侧重于事更多些。故采前说。

君子处理事情,随机而动,事无定法,只要合乎义就可以了。譬如说守信,如果信不合义,不如不信。后来的经权说,更是对本章内容的具体化,有经,即有原则,要合乎道义;有权,即有变通,不可死守成规,不知变通。更通俗的说法是,处理事情,原则必须是坚定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当然了,要达到这种无可无不可的水平,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知识,否则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说还是要多学习,多磨砺,相信我们只要寻着道义前行,终将成为安泰自如的君子。

本篇多论仁,本章论义。仁义虽多连说,然略有别:仁者偏于内,义者偏于外,仁者多近心,义者多应务。


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六、七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