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红尘遇见

小时候,是我们等爸爸,长大了,变成了爸爸等我们

2017-06-19  本文已影响29人  慕尘驿站
爸爸,你的肩膀就是我的家。

今日又是父亲节,琢磨着写点什么东西,又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背影》一文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写父亲的典范,时至今日尚无来者。文末最后一段写到: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点睛之笔。全文处处透透露着深处他乡对父亲的眷念之情,还有不善言辞的父亲在信中透露出来的生活艰辛不易的无奈之情。

生活中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真正让我们难以面对生活的不是家人,而是生活本身。

年少的我们总是在说“只要爱对了人,天天都是情人节”这样淡淡的话语,在我们初尝生活之不易,体验父母之艰辛后,更加懂得的是对于父亲节这这节日并不仅仅是发个朋友圈、说句“爸爸我爱你”之类的话语,而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表达自己的爱,把这种爱体现在平时,而不是节日当天。

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对于这个节日并没有多少的期待,他们明白和子女之间可能再也不能无话不谈,子女平安便是他们平生所愿,如龙应台先生《目送》中写的一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我们和父母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我们暂且把它称作代沟。

父母们总是在做一些我们认为是徒劳的“傻事”,一句一句嘱咐你饭要吃饱;待你出门,老是给你发注意天气,多吃水果的微信。

子女更多的时候是觉得他们操心太多,总是暗笑他的迂。

有的甚至将父母在朋友圈单独分了一个组,开始选择性的传达对于父母的情绪,这对于子女来说本身就是你在对于如何表达对父母之爱上面摇摆不定的信号,有的事儿你不想让父母知道,而那些想让他们知道的却是刻意发朋友圈让他们知道。

这种心理其实也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形成的,可能是在父母不时的提醒你“赶紧找个男朋友”“什么时候带女朋友回家看看”,或者是那些“不转不时中国人系列”“99%的中国人必须知道系列”“出大事儿系列”之后,你觉得你和父母之前有些事儿并不是有同样的看法,然后你选择沉默,选择在朋友圈用分组方式来“专门表达情感”,因为你已经觉得有些话题不能轻易和父母谈起,有些事情和父母的看法没法在一个频道上,有些情绪不便于向父母表达。

有些人会说,我们和父母成长在不同的时代,接受的教育和世界观并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把我们和父母划分为“不相干”的两代人。

现在年轻人都习惯于在朋友圈表达一切。在同事的分组群里面表达自己如何的努力,在亲友的分组里面表达自己如何的忠信孝悌,在朋友的分组里面表达着自己生活得如何的惬意。

特别是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可能会明白我们并不想让他们参与到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中俩,他们在子女中的话语权并不像在你小时候那么权威了,所以父母害怕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节奏,他们会在朋友圈不断的转发着各类消息,他们想以这种方式证明与时俱进,努力成为你朋友圈的一部分,期待着看到你也会对他们无所不谈。

有的人说在社交网络上表达着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什么,我并不会赞同这种说法。

比如父母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养生的文章,他可能是希望你能够看到,你不是说忙么,那你在工作忙之余也要多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是生活之本,如果你能够在下面点个赞,他们就会欣喜。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工作艰辛还是顺利,不管生活艰难还是惬意,一个电话、一条微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想念,对于父母,任何情绪都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爱。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面有句话:

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我们对于父母的感情不要让父母望眼欲穿的等待,逢年过节对你们回家的希望。

爱在于及时性的表现出来,传达给他们,不要让你对父亲的爱意变成无休止的等待和希望。

不要真正变成了那句广告词:小时候,是我们等爸爸,长大了,变成了爸爸等我们。

与其我们在商场不断的挑选礼物,不如立刻搭上车,和父母吃顿饭。

还有,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父亲节只存在于朋友圈,不要觉得这是讽刺,把他当做一种鞭策吧。

刚写完就收到父亲节微信红包,感谢爱人替两个小家伙的祝福。

生命的喜悦不过如此,一粥一饭,时光平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