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在行走与更远的地方
每天看张文义老师的公众号文章,就像喝了一碗心甘情愿的鸡汤一样欢喜。知道有那个东西在,知道它好好活着;有人坚持去做,且做得很好,有人依照它活,也活得很好。就像远远听见一个美丽传说,不信,再三求证,迂回曲折地追寻。结果越走越近,越走越真切,风里眼里袖口中,灌满了来自那个方向的生动细节。
人类学就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应付的考试科目了。更多时候,它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解世界和自身的独特角度。在这种巨大的包容力和理解力中,生活里的每一件事物得以勇敢地浮出水面,用它们自己的身体,用它们自己的血。
它托起一切,又放下一切。
如果它是一个海市蜃楼,那么它就是一个海市蜃楼。我相信同样的一件事物来到每个人身边后是不同的:感受,理解,认知,影响······我们通过自己的方式与之呼应,把握到那种微妙的东西。最难能可贵也最不可捉摸的,是冥冥之中传来的“叮”的一声。在这一声里,你全身的经脉被瞬间打通,像一个迷路的人,百转千回地寻找,遇见那一口桃花源的“仿佛若有光”。
这和谈恋爱没什么两样。那么多人去学,那么多人去谈,想象的和遇到的都不尽相同。有人委曲求全,在外在环境的逼迫下暂时躲在一个屋檐里,但他不得不低头;有人爱得疯狂,把它攥在手里攥出鲜血,生怕一松手就轻易流失,分不清爱的是对方还是自己;大多数人平平淡淡,不争取也不抗拒,在生活的纤纤细流中总是一失足滑了下去。对方与我的完美契合是不存在的,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种完美契合究竟是什么样子。看见别人好,认可这种好的人多了,互相比较和臧否,要是再加上点外力,一种普遍的好的模型就被建立。我们向往着这种好,我们就已经进入某种不得不的控制。
能活出自己的很少,可能我们活了大半辈子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一味探求,一味失落。真正的自己或许就在这探求与失落之间摇摇晃晃地浮出水面?
谜底在行走与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