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
图片来自网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末年、南朝宋初的伟大诗人。但这位大诗人对我而言,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存在,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长期“潜水”,从不抛头露面。我甚至已经忘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正是出自这位大神之手。
或许这并不能归咎于我的无知,即使在南朝人的眼中,陶渊明也仅仅是个“高趣”的山人而已,其被“封神”是在唐宋之后的事情。就像王羲之,尽管当时也很出名,但被尊为“书圣”也是唐朝在李世民之后。
陶渊明作为大诗人的地位,不仅被说成是“晋宋之间仅此一人而已”,而且被视为历代“诗人之冠冕”,苏轼甚至认为他在诗史上的地位“李杜诸人皆莫及”,直到近代王国维仍说:“屈子之后,文学上之雄者,渊明其尤也。”
就像你不知道一个人到底有多厉害,这时候一个举世公认的高手,甚至是超一流的绝顶高手站出来告诉你:“他比我更厉害!”
当年的“宋四家”,很多人都推崇黄庭坚,但黄庭坚却说,我和苏轼比差远了!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存在!
开篇的那首诗是《归田园居》五首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没觉得有多么了不起。但后人却将《归田园居》五首视为与《诗三百》同等崇高的地位。
所以,评价一个人只需要看他身边围绕着什么。一个能和屈原比肩,著作和《诗经》相提并论,李白杜甫都只能屈居其后的“神人”,也只有陶渊明。
重新认识陶渊明,必须感谢戴建业这个糟老头子。最近接连看了他的《两宋诗词简史》《六朝文学史》和《精读世说新语》,这几本书的精彩程度虽然不至于他在书封上打的广告——“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但让我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魏晋和两宋的文学历史,这个糟老头子还是让我心生欢喜的。
而让我对陶渊明心生向往,还必须归功于苏东坡。
正所谓“爱屋及乌”,令我膜拜的苏东坡晚年被贬期间,身边唯一携带的书就是一本陶渊明诗集。他还对自己的儿子说,“哎!舍不得读啊,读完就没了!”所以他规定自己每天只读一首诗。
苏东坡曾作和陶诗一百零九首,在邀子由为诗作序的信中写到,“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苏东坡已在性情、心境上类比于陶渊明。苏东坡在评价陶渊明诗文时也写到,“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足以看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倾慕与赞赏。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不独在文字,而在于“为人”。
再说回“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本是蔡京,皆因蔡京是个大奸臣,故而被蔡襄取代。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并不是字写得多漂亮,文才有多出众,就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关键还要看“为人”。赵孟頫评价王羲之的字,最终也是落到其人品上,“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所以苏东坡钟爱陶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陶渊明之为人,后人总结得非常精辟。用一个字概括叫做“真”,用两个字叫“自然”。
苏东坡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此即为真。
绝不像我大半辈子没读过几本书,如今偏要罗列几本书名出来晒一晒,显得自己像个读书人。
古人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也会晒书,但他们却晒出了行为艺术。特别是一个叫做郝隆的牛人,别人家都搬出一屋子的书出来显摆,他却光着肚皮在太阳底下晒。别人问他干啥?他说晒书。别人问:书呢?他指了指自己的肚皮。
同为东晋人士,陶渊明则没有表现得那么狂,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也有自己的行为艺术——结庐在人境。
至于他为什么不选择人迹罕至的地方隐居,还偏要说不会受到车马喧嚣的困扰,估计非得好好琢磨一下“心远地自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