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有感
《围城》有感
读了《围城》,便被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的男女之间日常的生气吵闹勾起了再读的欲望。复读后,整部书我最关注的其实是方鸿渐。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方鸿渐不喜欢孙柔嘉的心机、虚伪、势利、小心眼、无理取闹、乱争风吃醋、语言刻薄、不持家,讨厌用人李老太太的愚忠、自做多情、仗势欺人,心烦于岳父岳母的鄙夷、看低自己,更厌恶那个姑妈的说教以及背后说自己坏话,每次都会使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孙柔嘉也看不惯方鸿渐的志大才疏、没有出息、像条狗一样总是借助赵辛楣的帮扶才能有养家糊口的饭碗,讨厌婆家的吝啬以及迂腐,也恶心两个弟媳妇的眼红却嘴不饶人的挖苦。
《围城》后几篇一直在写他们的争斗史,这是一个争风斗嘴吵架撒气的合辑。但确实无处不体现了“围城”的主题,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要逃出,都是拼了命的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最终徒劳一番,无功而返,还赚得了满身的伤疤、一脸的无奈、心灵的疲倦,对于婚姻,对于工作,甚至延展到了生活的高度。这就很可悲了。
与其说是可悲,倒不如解释成自作自受更加合适。方鸿渐外出留学,不知认真学习西方的优秀之处,反而肆意挥霍已死去的未婚妻淑英的父亲的供他深造的金钱,转系、转校,几乎没有实实在在的了解过知识的博大精深。对哲学少有了解的他也会明白“有因必有果”这个简简单单的道理。自由淫荡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回国前的他开始发愁了,没有拿到各学位可不太好,对不起岳父的资助,辜负了家里人的期望,也没法让自己安心,毕竟浪费了青春韶华却一无所获,于是,花了40美金从一个爱尔兰人手里买到了不知名的“布莱登”大学的证书。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去了。
回国的船上,他奢侈不说,还同一位鲍小姐调情,风流了一路,最后尴尬的被鲍小姐甩了。
后又看上了当时同船回国的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被自作多情的大家闺秀苏小姐认为是他喜欢自己,只是害羞不敢说,还借方鸿渐让苦苦追了自己20多年的赵辛楣打翻了好多的醋坛子。可是,因为误会,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缘分自此终止,与苏小姐也表明了关系,撕破了脸。苏小姐与半路杀出的小胖子诗人曹元朗订了婚,结了亲,所以赵辛楣与方鸿渐秉着“同病相怜”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成为了聊的来的朋友。
之后,五人一行去三闾大学职教,曲曲折折的路上风波不止,一浪一浪翻涌而来,资金问题、遇人不善、路途遥远、居住不济等,这一路的颠簸也筛出了人品,给他们分了类,又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其中,方鸿渐的假文凭让他出了不少丑,本来想好措辞要平淡的遮掩过去,谁知被虚荣的周丈人登报搞得满城皆知;被苏小姐识破丢尽了脸;被有真才实学的赵辛楣也好生捉弄(喝酒喝到吐,吐后吐真言,做诗实不会,文凭全靠钱);请去演讲时临阵磨刀却仍是胡诌乱扯,令人汗颜;到三闾大学又为趋炎附势、道貌岸然的高松年轻视看扁,顶着副教授的头衔混口饭;被解雇时凭着关系在报社任职。他不如曹元朗,好歹人家真的会做诗;也不比赵辛楣,人家有钱有知识有能力有胆量(敢于和汪太太偷情,被发现后敢于舍弃汪太太)有远见(赴重庆任职并叫方鸿渐早来)。
要说文凭是假的,那韩学愈的也是假的,他的妻子还是个假的外国人呢。但是人家的职位比他高,为什么?依我拙见,方鸿渐不懂人情世故,没有胆量,既然都是假的了,就一假到底装也要带点气势,做也要做好样子,不能在外人面前露怯,专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方鸿渐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家庭、婚姻,都被他经营得残破不堪,宛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只差果敢的断力,斩断羁挂,摒弃杂言,卯足劲儿的冲出“围城”就好了。他姓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目性。
《围城》一览,会给人生活的启示和经营婚姻的技巧,看过的人至少会明白,生活与婚姻,就像围起来的城堡,外面的人想着里面的美好、新鲜、奢华,挤破脑袋想进去;而身在城堡的人却心心念着外面世界的自由、广大与肆意潇洒,迫不及待地要摆脱自己的圈子。
但更多的,是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给我们心灵带来的的冲击和感概,对日思夜想渴望得到的事物要始终保持单纯的心思,不要失去了本心,否则,得到后,它便失了味道,自己也丧了兴致。同时也让我们从中汲取了做人处事的良方善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打磨自己的品质,改掉那些令自己也令别人厌恶的缺点,从而追求真人、纯人、完人的至高境界。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读者朋友致敬钱钟书先生,带个我们更深的思考和富盈的文化。感谢钱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