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山看云,到钱江听涛
奔三纠结质老阿姨的首次发文!
一.回忆与幻想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句话出自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初次邂逅便被词人大气磅礴的笔调所吸引。那时我17岁,在读高二,还是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
我的老家在山东泰安,距泰山东南方不远处便是我的高中。泰山的海拔并不高,只有一千五百多米。但方圆数百里都是和缓的丘陵或者坦荡的平原,因此站在泰城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瞥见巍峨的泰山,我的学校自然也不例外。坐在教室中,透过玻璃窗便能望见山上苍翠的树木和嶙峋的怪石。如果运气好,夏季的雨后还能看到一条柔软的云带缠绕在山腰。我最喜欢课间坐在窗前看着远山发呆,脑袋中充满了青春期女孩种种浪漫主义的幻想。我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更喜欢读她推荐给我们的宋词三百首。
紧张的学习之余偶尔偷懒放空自己,临窗眺望远处飘渺的云山。我时常一边又一遍默念宋词,不断畅想被江南烟雨打湿了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是婉约派词人,但写到杭州却难得一见的豪放起来:“怒涛卷霜雪,云树绕堤沙”一句和东坡笔下“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太过神似,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杭州。
“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杭州当如陆游笔下如此婉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杭州当如林逋笔下如此静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杭州当如杜牧笔下如此沧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杭州当如林升笔下如此奢靡。仓禀实而知礼节。江南物产的丰饶催生了江浙经济的繁华,也滋养了一方黎民百姓厚重的人文气息。杭州当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伴随历史的风起云涌,贵族、巨贾、文人、高僧、名妓次第登场演绎各自的传奇……我一遍遍痴望,一遍遍幻想着梦中的杭州,却从未真正到达!
二、转机和改变
后来我考上师范大学,远走他乡。杭州,也当如青春期的一场暗恋从此相忘于江湖。大学时光倏忽而过,原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与杭州的缘分才刚刚开始!
11月求职季开始了,偌大的佑铭体育馆人潮汹涌,我裹挟在求职大军中踉踉跄跄前行。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一字摆开展台在江城这所部属师范大学中寻觅所需的各色人才。妈妈常说:女孩子是菜籽,在哪里都能生根发芽。所以,在哪儿工作并无太大区别,我也没有多少期待,程式化地递上简历职业性的对招聘工作人员微笑。直到在众多参展单位中我看到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展位,就是这惊鸿一瞥,“杏花春雨江南”刹那间在心底重生!于是,我拒绝了厦门市海沧区的邀请,整理好简单的行李便来到杭州。
三.新杭州人
踏上杭州土地的那刻,新世界的大门便向我打开了。在领导和同时的帮助下,我很快安定下来,工作慢慢走上正轨,也有了时间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这种感受不是观光客般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融入当地生活,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有了存在感和归属感,踏实和安定伴随着每天的生活,我成了一名“新杭州人”!浓厚的人文气息、悠闲安详的城市性格,和我青春期对杭州的幻想分毫不差!时间久了,“老底子”的杭州味道浸润我的生活,也让我对杭州的认识更进一步:
龙井虾仁、板栗烧肉、油爆虾,注重原味、清新爽嫩的杭帮菜改变了我原先重油重辣的口味,饮食健康起来。
“支付宝之城”并非浪得虚名,在杭州出门是不需要带现金的。乘车、购物拿出手机一刷即可,便捷的速度在其它城市中是不可想象的。就连路边的水果摊、针线摊都能扫二维码付款。其实方便不仅体现在付款方式上,更体现在政府的管理理念和行动力上,“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得到市民的交口称赞。
故人来杭游玩,我定会告诉他最杭州的玩法:爱经典就去西湖,但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春日苏堤春晓,夏日曲院风荷,冬日断桥残雪,傍晚来到长桥公园赏远处的雷峰夕照;爱历史就逛逛北山街,抱青别墅、秋水山庄、新新饭店这些老建筑让人恍若穿越回到民国时代;爱清静就走走天竺路和灵隐寺,香烛袅袅随风,梵音声声入心;爱自然最好去西溪湿地和杭州植物园;京杭运河赏夜景拱宸桥边夕阳斜;九溪烟树、满觉桂雨润心田……不知不觉,我已经从仰慕杭州变成宣传杭州,转变不自觉中已经发生。
今年9月,好友来下沙办事。工作之余,我陪她在江边边走走,算是尽地主之谊。夕阳的余晖照耀在钱塘江上,呈现出“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感。她抓起相机兴奋的拍摄这新鲜的风景,我则淡然微笑看她欢呼雀跃。她怪我不能像从前那样感受她的快乐。之所以不兴奋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属于这里,我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很久、很久……
青春期时喜欢看缠绕在泰山山顶的云雾,现在则能安静倾听钱塘江畔的涛声。人生如此!
PS:”简书“第一次发文,心中竟如高考般忐忑~~这其实是单位的一篇征文,文中不乏附和政策。之意,好在绝大部分内容也算吐露真心。文章最后想要落脚到”故乡、他乡“上,思来想去还是不要这么伤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