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最冷漠的表达
文/张小晶
对很多人来说,从小到大成长中一定经历过一些委屈、受过一些伤痛,然后不言不语长大。
那时,可能你受了委屈,鼓起勇气向敬重的人,比如:家长,老师亦或者是比较信任的人等去表达,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保护亦或者只是理解,多数时候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句:“大家都这样过来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最终选择息事宁人,后来的你越来越沉默,别人只说你变了,你也只是笑而不语。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这样长大,然后又让孩子带着同样的委屈重蹈自己的覆辙,长大的你也早已遗忘,把它只当是一种常态。那么类似“一个巴掌拍不响”起源何处,它带来什么影响,又该去往何处呢?
『01』《红楼梦》里第58回袭人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小的也太可恶些。”仅限于特定场景里的一句评判,流传后世,成为一句不过脑的表达。
在红楼梦里,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身在其中的人未必能理清,作为一个旁观者就更不用说了。袭人作为一个丫鬟,大多时候的表达会倾向于自己的情感喜好或者取悦上层,这是人之常情,由一个人所处的地位等所决定。
因此,大多时候在人际关系中人们说出这句:“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时候只是表达一种主观情绪和意见,并不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没有理性的参考价值,更不能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指导。
『02』“一个巴掌拍不响”会让施虐者逍遥法外,让受害者画地为牢,成为一生的阴影。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大概内容是说一个未成年女学生被男性纠缠,老师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让女孩儿百口莫辩,后来学生的父亲一口回绝,霸气维护女儿赢得众人好评。新闻中这个女孩儿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勇敢的爸爸。
然而,更多的时候,未了解事实的看客更愿意接受“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思维定势。在他们看来矛盾必然是双方共同制造的,比如长得好看的人(此处不分男女)遭遇骚扰,很多人会找受害者的原因,比如穿的衣服暴露、没有结伴、胆怯、未反抗等,忽略了客观的必然因素:施暴者的贪婪和邪恶。
电影《少年的你》中,有一个镜头是陈念在局里,一个女警察主观臆断陈念的过失时,陈念问了她一个问题:您能保证你的孩子以后不会遇到?对方一瞬间哑口无言。陈念只是学生时代遭遇校园凌霸的其中一个代表,那现实背后又有多少呢?身边有多少有能力的人站出来声张正义呢?
同样,台湾作家林奕含女士,学生时代美丽、成绩优秀,有一次她想告诉母亲遭遇的性侵,借用她同学先打了个比方,结果母亲对受害者的冷漠让林失去勇气。此后,多年她都无法解开心结,只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倾诉多年秘密:“这个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一段无法倾诉的“禁忌”多年积压,最终让她抑郁,选择了自杀。
『03』“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文化的影响也是对抗力量的悬殊和同理心的缺失。
上面是两个让人沉痛的事例,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冷漠让受害者二次受到心理伤害,此后形成自卑、敏感、怯懦等性格,掩护了真正的肇事者,让恶人抬头,人和人越来越疏远,遇事无人敢伸张正义。像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对大多数人早已见怪不怪。但它背后折射的逻辑值得深思。为什么很多人有像电影中那个警察和林妈妈一样的想法呢?
第一,一般会把“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人际中挂在嘴边的人,大都是自认为经验丰富、思想古板、缺乏主见或者未经大脑思考的人。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表达,笔者认为是人性里的“自我优越感”在显摆、作祟,这也是自我表达最安全的一种方式,两不得罪,让自己置身事外,毕竟人人都更愿享受不费力的说辞又高人一等的情感虚荣。
第二,文化里的“中庸思想”常常让人在主观情感上偏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多时候宁愿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当个“和事佬”,更愿意各打50大板然后说和,维护表面的风平浪静。这是最可怕的,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着一个人的惯性思维,不知不觉充当了罪恶的“帮凶”。
第三,缺乏同理心。主要原因未设身处地去思考问题本质,将问题简单化,忽略事实造成的后果。因此,不愿意搞清楚来龙去脉,宁愿一概而论,经常会以没时间等为理由搪塞,为自己找台阶下。
第四,言者本身未能克服胆怯。有些明知道事实真相,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或者自我胆怯(舆论带来的影响,害怕对立,选择从众),害怕产生冲突,多发生在上下级等权威比较悬殊的场景,实力弱的一方无法对抗自己或者无法走出自我胆怯的世界。
『04』少一些“我以为是”,多一些“探究事实”。
每个人都有特定的限定因素(能力不够、认知有限等),但在面对受伤害的一方,特别是自己身边的人,请尽量避免带来二次伤害,做到自己有能力做到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首先,“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人际里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表达,这种表达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这层主观上的表达如果能去掉“感情用事”,更多用它的另外一个中性含义,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更多强调需要商业上的人际合作,这是在文化上的一种氛围支持。
其次,理性看待发生的事情,给予受委屈的人情感公平支持,不盲从、少一点儿自以为是,多一些耐心去判断事实和理解该理解的一方。
最后,严重的伤害,能够勇敢利用法律武器严惩肇事者,道德观上能够矫正思维方式,摆正社会风气,当然需要有能力的人给予一定的后盾支撑,积极引导正向的舆论风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