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场电影

黄石港区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176人  仁者爱山

黄石港区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范国强

黄石港区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二0一二年八月,历经八载、披删十稿、纵贯千年、横涉百科、洋洋200余万字的《黄石港区志》由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黄石港区志》,这部志书无疑都堪称城区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它观点正确,史料宏富,内容翔实,特色鲜明,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文辞考究,图表精当,印刷精美,装帧典雅,融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于一炉,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黄石港境域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较好地达到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是一部很好的区情资料及发展指南之总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堪称黄石港区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对于黄石港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起到鉴往知今、资治育人的重要作用。

有人曾说“凡志书多千篇一律,都是既定的体例内容,卑之无甚高论,按例备料填文可也。”这说的或许是事实,许多志书大抵都脱离不了这个窠臼。但必须说明,志书的特有体例和编纂原则是必须遵守和继承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志书而成为了别的什么东西。当然千篇一律也是不好的,千篇一律的志书首先就吸引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发挥不了志书的作用。可喜的是《黄石港区志》较好地注意了这两个方面,它既没有违背特有体例和编纂原则,同时又创新有自己的特色。

我以为《黄石港区志》至少有以下四个突出的看点:

一、宏富的历史资料增强了志书的阅读分量。一部方志有否足够的分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史料的多寡。《黄石港区志》主编张杰元曾深有体会地谈到“文字承载非有厚度不可”。这厚度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要以厚重的历史资料作保证。《黄石港区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我读《黄石港区志》有种感觉,就像是步入了黄石港深邃悠远的历史长廊,通过史料触摸到黄石港的发展脉络,洞悉到黄石港的昨天今天。志书起自新石器时代,终至新世纪之初,所涉上下五千年,举凡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重大事件,志书都应有尽有,翔实生动,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全志共分为27篇、123章、473节,后面还附了人物、专记和附录,将一些不好归类的内容罗列其中,全书呈现一派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大家气势。值得一提的是,《黄石港区志》能做到史料宏富的确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黄石市是座老工业城市,而黄石港是黄石市的前身。黄石港区虽然是黄石市的中心城区,在黄石建市以前就历史悠久,远近驰名,但由于过去区里一直没有单设史志办,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过年鉴,史料几乎一片空白,即使是正式建区以来的资料也零散不全。加之辖区变化大,辖域面呈现不稳定性;辖区内的单位多头管理,条块交错;建制“分合收放”多变,资料难以连贯;前些年改革中原市管的大部分企业先后下放到区管,企、事业单位改制,经济成分增多,等等。这些无疑都为修志搜集史料造成极大困难,其工程之浩大、难度之巨大都非一般人所能想见,由此可知编纂者为此做的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非一般人所能想见。为了能够广泛搜集到史料,他们在对全区共编纂出版部门志及专业志达40部、数千万字的精心提炼基础上,更将注意力放在查找档案、古籍、旧志、报刊、文件、专著、口碑等途径上,广征博采,沙海滤金,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有用史料,也如获至宝,决不舍弃。如社会生活篇中的民俗、方言一章,那些唯黄石港独有的地方民俗,妙趣横生的俚语方言,多半都来源于旧志和口碑。关于黄石港域内地名和传说,后面的附记中特地附了八篇黄石学者的文章,见仁见智,读来颇有趣味。这些都无疑使志书文字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满,由此更增强了志书的可读性。尤为难得的是,区志还搜集记载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当年帝国主义列强对黄石港的侵略与掠夺的史料,将帝国主义列强的罪恶永远记录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于今天提示国人在新形势下居安思危、不忘国耻不乏警醒作用。

二、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了志书的价值含量。地方特色是地方志书的身份证,是区别于此志书与彼志书根本异同的标志。没有地方特色的志书既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起不到资治育人的重要作用。《黄石港区志》十分注意根据地情的实际对史料进行裁减,使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区志在体例结构方面灵活地采用了前置、升格、详记、增设类目等方法。如鉴于黄石港依水而立以港名区的区位特点,升格设“古港、古镇”章,并置于第一篇之首。囿于史料有限,他们潜心挖掘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提炼,穿越时空隧道,对黄石港口的形成发展以及境域先后崛起的黄石港和磁湖两座古镇的兴衰沧桑作了力所能及的记述,揭示了境域悠久历史的内涵和精髓;再如黄石港商贸业历史源远流长,清朝末期便成为周边八县物资集散地,曾一度“商贸繁辏,华洋荟萃”。解放后,境域一直是黄石市的商贸服务中心。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商贸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70%以上。是以区志将“商贸”放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前,并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又如黄石港是黄石市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华新水泥厂、黄石发电厂等著名企业均坐落境内。解放后,黄石港发展成为黄石市著名的轻纺工业区,省市驻区的大、中、小型各类企业达百余家。所以编纂者在篇目设置上没有囿于“详区略驻”观念,把“驻区工业”与“区属工业”并列设章记述,以展现境域工业经济的全景。从整部志书来看,商贸业和工业的篇幅占了很重要的两大块,这也是有别于其他城区方志的地方。此外,志书还始终贯穿了一条红线,即突出了黄石港的革命传统,一般人都认为在黄石唯有大冶阳新是革命老区,其实黄石港亦是。志书记载最早来黄石港播撒革命火种的人是林育英,早在1921年林就化名李福生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河支部派遣到港窑湖开展工人运动,这“港”即黄石港。1924年来黄石港的有刘少奇、李立三、陈潭秋,1925年有董必武,1927年周恩来、贺龙在南昌起义之前也曾到黄石港整军,1930年有彭德怀的红五军三军团。建国后中央领导人就来得更多了,毛泽东曾两次到黄石港,还有董必武、陈毅、胡耀邦、王任重、陈丕显等。这些革命先驱在黄石港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无疑是定义黄石港亦是革命老区的重要证明。志书特设置后的“专记”,还专门记述了“黄石港起义”等事件,以增强志书的深度和广度。从这条红线的贯穿中,读者不难了解到黄石港在中国革命史和建设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三、严谨的篇章结构整合了志书的信息容量。地方志不同于其他文学和文艺形式,它是科学严谨的资料性著述,要求思路清晰,脉络不乱,不搞史料的大杂烩或大拼盘。为了使区志达到结构严谨,体系科学,编纂者们在四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一是科学分类。认真斟酌志书所设的27篇、123章、473节的分类是否合理,标题是否准确?他们先后对志书中的23章、61节进行了重新调整,使篇、章、节、目的设置基本做到了排列井然有序,上下层层相辖,平级互不包涵;二是门类齐全。区志是城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横,要包含区域各项事业,纵,要揭示辖地的发展轨迹。城区与县市相比,行政管理职能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志书是“一方之全史”,亦应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如质量技术监督等内容似乎与区政府工作职能不沾边,但他们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对待,认真搜寻资料,对此亦作了简略记述,使其内容更趋于完整;三是归属得当。坚持划分标准统一,属种关系明确,逐层逐级划分,同级项目之间互不相容。做到统领得体,归类适当;四是标目精准。编纂者们对志稿的123个章标题、473个节标题和众多的细目标题一一推敲,使文题相符,名实一致,主要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标目,力求准确、简明、朴实、醒目。区志前篇所附的《大事记》,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全书之经的导读作用。读者通过简明的文字记述,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可粗略了解黄石港的历史由来、发展历程及基本概貌。《概述》则无疑是整部志书的总纲,对全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编纂者们着眼于把最能反映城区地域特色的事物和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事物贯穿全志,以充分显示其对整体性和多领域的影响,概括地将黄石港区归纳为“五个区”,使读者对黄石港区的了解在未全面阅读此志书各项具体内容之前便能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五个区”的归纳划分大抵体现了黄石港区的自身特色,整部方志的篇章结构和具体内容均围绕这“五个区”的定义而展开。如此谋篇布局还不仅仅在考虑到整个志书结构的严谨,在某种意义上并指出了黄石港区未来发展的总体走向,成为黄石港区今后的发展指南。我们常说历史是继承的历史,事业是发展的事业,黄石港区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黄石港区人民历代接力共同奋斗的结果,黄石港区形成的发展思路无疑也是黄石港区历代的党和政府集体智慧的结晶。“五个区”的概述不仅如实记载了历史,而且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精美的图文装帧保证了志书的出版质量。一部好的志书不应该错字别字成堆,尤其不应出现资料不准确或常识上的错误;它也不是单调枯燥的文字总汇,而是图与文的有机结合。《黄石港区志》在这方面尤值得称道。“文”是志书内容的主要载体,有行家曾指出志书“全书之命词措字,亦必有规矩准绳。”文在志书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图”是方志的七种体裁之一,现代方志本自古代图经发展而来,图在志书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言而喻。图文并茂是所有志书所力求达到的境界,《黄石港区志》在这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它总体上采取了述、记、志、传、图、照、表、录并用方法,力求志记互照,图文并茂。在“文”方面,编纂者严格按省志办关于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要求,高度重视行文表述和语言规范,确保文字质量。尽量避免俚俗语言、文白夹杂和过于专业的行业术语,力求志书的语言干净洗练,连贯得体,做到文句标准规范。同时追求文风严谨,将原稿中31处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资料,予以调整合并;将一些累赘的叙述、空泛的议论、过分的渲染、代表性和对比性不强的图表和专业性的定义说明,大刀阔斧地删削。在三审过后,还专门对全志进行了两遍“咬文嚼字”,并由主编最后再一次“过篩子”,将各种疏漏和差错降到最低限度。虽是众手成志,但却如出一手;在“图”方面,全书共收录各类表格298个,编排彩图103帧,随文插图466幅。在这些彩图和插图的搜集、甄别和整理上,编纂者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如1938年10月黄石港沦陷,日军侵占黄石港,次年在境内建缷矿机码头。抗战开始以后七年之间,日军在铁山开采铁矿石达501·66万吨,由黄石港口运往日本达427·766万吨。志书在文字叙述时相应配了两幅“日军荷枪实弹侵占黄石港”和“抢运矿石的日本‘汉平号’轮船”的插图,揭露日军侵华的铁证如山跃然纸上。还有五十年代的新街口荒凉冷落的景象,通过图片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由此深切感受到建国以来黄石港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走过的轨迹。除了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在装帧设计上也做到不落俗套。《黄石港区志》系大十六开本,这点与其他方志基本一样,但封面设计却十分考究,封面颜色选的厚重端庄的古铜色,配以城区高楼街道凸形图片,格调高雅,古香古色,养眼悦目,颇有档次。令读者爱不释手,好评如潮。

如果说《黄石港区志》还存在些许不足,我以为主要是文字上有些地方的叙述仍然存在有拖沓现象,还可以尽量精简一些;历史图片从总量看来还不是太多,如果能多搜集一些更好。但瑕不掩瑜,此书给读者带来的收获和启迪却是确信无疑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