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我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
作为四经之首的《大学》字数最少,也是最简明扼要的一部。
这是一部儒家讲“本末”和“修身”的哲学代表作,它的三纲领八条目给了人们人生的目标和具体准则,值得我们学习。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这其中,可以说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而后三者又是以修身为前提,所以我认为《大学》的核心是引导人修身养德,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大学》中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表明,不管是何种人,修身都是成人的最根本要求。
说到修身,《大学》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慎独。
达到“慎独”境界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亦即君子诚意慎独,有如用道德来滋润自己的身体一样,可以心无挂碍。
人在社会中,就好像被所有的人注视指点,是十分严峻的。但是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诚意,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那么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慎独,需要做到“知止而后定”。
“知止”就是知道要达到何种境地而后停止,也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修身的“本”,要先“知止”。 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小心谨慎,控制自己的欲望。
人的一生中方向和目标最为重要,人生没有目标,心就会飘忽不定,精神世界迷茫,灵魂不知何处安放,当然就不能“静”、“安”、“虑”,最终“得”了。
幸而,宗教性的儒家就给了人生以本末的指导。世间有太多事物,纷繁杂乱,想要理出头绪来,也并非易事。找到本末,无疑是一个最聪明的做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讲了“大人之学”的三个目标,“止于至善”则是人生终极的目标。
《大学》凝聚了中华文明的许多优秀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古之士人,大多以此为君子标杆。时至今日,它的价值仍不可磨灭。
然而现在很多人,求知识,花大量的钱去留学,喝洋墨水。殊不知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伸手即得的文化财富够让我们读一辈子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估计认真读过之后,自吹自擂的人会少很多。
社会的浮躁,本质是人心的浮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追逐财富成了所有人的目标,大家给这个目的取了一个中性的代名词,叫“成功”。之后又诞生了成功学,引来无数渴望一夜暴富人的追捧!
读过《大学》之后,最好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多问问自己,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自己真正做到了多少呢?自以为平天下的人,如果回头发现修身齐家都没做好,谈何成功谈何做人?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它蕴含的非凡价值——修身立德的准则以及治国思想等等使得它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在这个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节点上,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大学》,品一品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感受、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