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读书每天写1000字教育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2018-04-29  本文已影响442人  仁芯陌恻

文/仁芯陌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这本书是由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所著。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里讲的是如何战胜自卑,以及超越人生困难的励志学,没想到却在这本书里意外的发现了许多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心理知识,以及我对这些片段的感想。真后悔自己在有孩子之前,没有多学一些心理知识,否则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希望那些即将做妈妈的,或者孩子还很小的母亲们,多看一些这样的书。以免在孩子长大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时,才会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被别人认定为,对他们很重要时,他们才会称他为天才。

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世界里。一个人只有在人群里被其他人承认,才会觉得生活有意义。

生活的意义应该是: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去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我没有能力去做贡献。但是我相信,你为了养家糊口的这份工作,只要取得小小的成就,你都会感到快乐和自豪。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你在为自己的家庭奉献自己的力量。

儿童在五岁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

难怪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老,还是有一定心理依据的。孩子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可谓是至关重要,影响一生的。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最重要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只要他们继续将这种意义赋予生活,他们所采取的每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不管是身体健康的孩子,还是天生残疾的孩子,他们的一生,都不是只面对家人的,他们还要走出去面对社会,家人的娇惯,宠溺,只会带给他以后更大的挫败感。因为,不可能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顺从他的。

尿床的孩子常常梦见他们已经起床,并且走到了厕所,他们用这种方式原谅自己后,便理所当然地溺在床上。夜尿症所要达成的目的通常是:吸引别人的注意,使别人听从他,要别人在晚上也像白天一样的注意他。有时,这种习惯是一种敌意的表示,它是反抗别人的方法之一,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出:夜尿症实在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这种孩子不以他们的嘴巴而以他们的膀胱说话。器官的缺陷给了他一种表明自己态度的方法。

原来一个简单的尿床事件,后面藏匿着孩子紧张焦虑的心。他们害怕从此失去母亲全部的关爱,便以尿床这件事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和照顾。所以我们不能在孩子犯错时,只是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要考虑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动作?有些孩子还会一到晚上就哭闹不安,会做噩梦,会梦游,或者跌下床,或者吵着要水喝。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的伎俩。说明他们的内心正处在忐忑不安中,害怕失去。

告诉病人他正蒙受着自卑情结之害,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样做只会加深他的自卑感,而不是让他知道如何克服它们,我们必须找出他在生活样式中表现出的特殊气馁,我们必须在他缺少勇气之处鼓励他,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

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到那天老公对女儿说的几句话,他说:“你和班里同学一起出去玩儿,照相的时候,你总是猥猥缩缩的,为什么不大方一点呢?从照片上面我就可以看出你有自卑心理。”

这话招来女儿强烈的反抗:“我只是不喜欢照相而已。不喜欢在镜头前招摇就是自卑了?我会自卑?我自我感觉好着呢!”

把书上这段话扩展一下,我觉得直言不讳的指出别人的任何缺点,都是没有作用的。如果你想帮别人改正缺点,不如带着建设性的意见来说。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加以鼓励和赞赏,应该是最好的方法。

对被宠惯的孩子而言,疾病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当他们害病时,他们会比往常更受到照顾。这样的孩子经常在患过一场疾病之后不久,才显出问题儿童的行径,乍看之下,仿佛是这场病,把他造成问题儿童的,其实这是因为他在痊愈之后,还记得自己患病时,受到的宠爱优待之故。母亲不再像当时那样优宠他了,因此,他便以制造问题来作为报复。有时候,一个孩子会注意到:另一个孩子是如何经由患病而成为众人注意中心的,他也希望自己害病,他甚至会亲吻病童,希望能感染到他的病。

孩子最害怕自己被家人忽视。他们受到冷淡,或者感觉自己没有被重视,就会使出各种他认为有效的手段和伎俩,来取得家人的关爱和重视。建议年轻的妈妈在有孩子之前,都要读一些这样的心理学。你就能透过孩子行为这个外在现象,看透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本质,用最恰当的方法来帮他改正。而不是只会粗暴地禁止他的破坏行为或者无理取闹。

对于长子而言,他会因为新娃娃的到来而遭受冷落。我们无法期望他会心平气和的接受这种情境。如果他愤恨不平,我们也不能怪罪他。当然,假使他的双亲曾让他对他们的情爱怀有信心,假使他知道他的地位稳如泰山,最重要的,假使他已经准备要迎接新娃娃的降临,并学会怎样帮忙照顾她,那么,这场危机便会不留恶果的消失于无形。这也就是给予儿童更多的合作训练。

这些心理知识,对于想要二胎的父母很重要。做父母的要同时顾及所有孩子的感受,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如果老大感觉自己被弃之不顾,他会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曾经遭遇的这一场悲剧,而他以后的整个生活都会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样的结果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但这种事却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因为许多父母并不知道这些心理知识。

被宠坏的孩子,在学校生活的第一天,他可能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他对学校的工作和他的老师都不感兴趣,他始终都在想着自己。这个孩子在家里,可能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特别舒适,可是一旦到了学校,他不再受到宠顾,他觉得这个环境是一种打击。

每次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幼儿园老师是最头疼的,因为那些被宠惯坏的孩子都哇哇哭叫,整天动地的哭声此起彼伏,那些抓着家长的衣服不松手,哭的死去活来的小孩子们。就像在经历一场生离死别一样。他们是真的不想离开舒适的家庭环境啊!

在犯人的埋怨中,我经常注意到他们断言:“我有今天的下场,都是因为我的母亲把我惯坏了。”父母们可能也想把他们的孩子教育成良好的公民,可是他们却不知从何下手。如果他们整天板着脸孔,事事吹毛求疵,他们一定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他们骄纵他,让他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就会只因为自己的存在,便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愿意做任何有创造性的努力,以博取同类们的赞扬。因此,这种孩子会失掉奋斗的能力。

直到现在,这些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这社会里。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娇惯宠爱的居多,而溺爱出来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爱自己。长大后不肯受工作之苦,好逸恶劳,自私自利。更不会用自己的爱心和孝心去回报父母。

假设我们让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单独游玩。她开始为她的洋娃娃缝制一顶帽子。当我们看到她在工作时,赞扬她几句,并告诉她怎样才可以把它缝得更好。她受到激励后,会更加努力改进其技艺。但是假如我们叫道:“把针放下,你要扎到手了。你根本不要自己做帽子,我们出去买一顶更漂亮的!”她会马上放弃她的努力。假使我们在日后的生活里比较这两个女孩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已经发展出艺术的爱好,第二个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事,她会以为她买来的东西一定比她自己做的好。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句话,都会深深的在他的心里扎根。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和选择。所以当我们要开口,批评或者指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她想一想。

在此,我真心的请求人们在做父母之前,一定要看一些这样的心理学。它不但可以指导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父母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