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随笔集——宜阳县董王庄乡赵坡小学教学点悟道耕夫

当灾难降临时

2020-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岩耕夫

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332:

6月21日,父亲节,夏至日。今天出现了日食,在古代出现日环食,皇帝是要下罪己诏的。意思是要加强道德修养。

范夫子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忧患意识。

忧患这个主题,它是有客观现实性的。因为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人类,来自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患难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前进的脚步。

洪水、海啸、地震、传染病等致命的自然灾难时有发生,动乱、战争、饥荒等致命的社会灾难时有发生。

民族魂鲁迅先生写过一首小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国家兴亡始终要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当各种灾难发生时,带给人的是心理地震。首先是灰心、绝望、颓丧、消极,进一步可能发展为怀疑以前的所有正确行为。短时间的灾难,造成的影响还不是太大。

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华夏近一个世纪的屈辱史的开始。在漫长的岁月中,对中国人的自信心打击是非常大的。近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屈辱彷徨苦闷等俯拾可见。在百年屈辱中,仁人志土,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虽九死而不悔。终于有了光明的到来。

在灾难面前,消极悲观,甚至怀疑毁掉以前的优秀品质,把一切委于天命,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沉沦、消亡。在灾难面前,痛哭之后,擦掉眼泪,下“罪己诏”,把以前好的做得更好,把灾难所教训的东西补起来,我命由我不由天,灾难过后,变得更强,走向更大的光荣和辉煌。

灾难是检验学养和品性的试金石,大潮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没穿衣服裸奔。每一次灾难,我们都会发现自身能力的薄弱,激发修德修技的雄心,而不是委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虚言。

灾难过去好像可以安享太平,实际需要加强德行和技能修养。

人的自我修养从古到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孔子提出的六艺。

弟子规所提的基本要求对儿童初步接触到的是好的,但是说的更高更好一点就力有不逮了。仅可作为基础中的一种,过于重视,就是画地为牢。很多的问题还是以文学中提到的精神母体来解决比较好。

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作品的中心有很多的母题,很多作品都由此阐发开来,这些实质上就是自我修养的要求。语文主题教学,提出确定几种精神母题的要求,这个主题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它已经近于哲学的层面。有天下情怀,包括家国情怀,家庭爱,祖国情,民族魂,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世界眼光,完整人格,身心健康,学会改变,公共道德,社会参与,审美雅趣……

另外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的提法,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比如说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基本语文技能的训练。书写的技能,阅读的技能和作文的技能。

教育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要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素养的人。从主题的角度也可以这样回答,就是要培养具有当前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这种核心素养的人才。特别是在各种灾难面前,经得起考验的各种人才。

但人才的核心无疑是基本的精神主体素养。

正是因为有了大批的人进德修业,面临各种灾难才能从容应对,才能家庭安宁,社会平安,国家昌盛,人类和平。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忧国如忧身,方可托天下。老子从来没有把安宁的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所以无非进德修业而已。

当灾难降临时,正是因为平时进德修业,所以有备而无大患。否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