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簿

礼乐之本

2024-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7·11-1

【原文】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白话】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说的是玉帛之物吗?乐啊乐啊,难道只说的是钟鼓之器吗?

【思考之一】如何把握礼乐的本末关系?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是礼所用之物。郑康成曰:“玉,圭璋之属;帛,束帛之属。”古代国与国之间交往,常用玉器或丝织品作为礼物。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就是将战争化解为和平。“钟鼓”,打击乐器,乐所用之器。成语“晨钟暮鼓”,即以钟鼓声来警醒世间执迷不悟的人。这里“玉帛”“钟鼓”,皆礼乐外物之大者,孔子举以为例子。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欲人深思礼乐之本也。《论语注疏》曰:“此章辨礼乐之本也。”本章的重点在于强调“玉帛”和“钟鼓”只是礼乐所用之外物,不是礼乐之根本真正的礼并不是在外在表面贵重的东西上,而是在于出自的本心的“敬”与“和”。如果只在枝末上着力,而不在根本上用心,就会本末倒置。

关于“”,汉儒侧重于其政治作用,具有安上治民的功用。《论语注疏》郑康成注曰:“礼之所云,岂在此玉帛云乎哉者?言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在于安上治民乐之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非谓贵此钟鼓铿锵而已,故孔子叹之。重言之者,深明礼乐之本不在玉帛钟鼓也。”马融注:“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也,非谓钟鼓而已也。”《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乐的可贵之处,有“移风易俗”的功用,可以将粗野乃至野蛮的民风民俗变得文明开化;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具有“安上治民”的功用,可以让上位的君主安心,使下位的百姓得到治理。

唐文治先生也认为:“礼之本在安上治民,乐之本在移风易俗,玉帛钟鼓其末也。时人忘礼乐之本,而沾沾于文物铿锵之细,岂礼乐之谓乎?

到了宋儒,则侧重于从德性修养的敬跟和来看礼、乐的作用。朱子《集注》曰:“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则岂礼乐之谓哉?”朱子认为人都需要礼、乐精神的修养功夫,真正的,它的外表是用玉帛,但内心里面是恭敬之心;的外表是用钟鼓显现出来的音乐,但它要表现的是那真正的内心的和乐的精神。如果遗漏了根本,而只在末节或者是外表上面去强调的话,这哪是礼乐的真正精神呢。

钱穆先生则说:“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此皆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但无礼乐以为之表达,则吾心之仁亦无落实畅遂之所。故仁与礼,一内一外,若相反而相成。”又曰:“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钱穆先生的解释,非常清楚地说明作为外在的“礼乐”与内在的“仁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蕅益大师说:本章“与‘人而不仁章’参看。”《八佾篇》第三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告诫我们说,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礼?人如果没有仁爱,讲什么乐?这一章与本章表达相近的意思。

礼,在“仁”这个本体上所显现的特征是“敬”;乐,在“仁”这个本体上所显现的特征是“和”。即“礼”主“敬”,“乐”主“和”。

【思考之二】如何从礼乐存在于万事万物这个特征之上,认识断恶行善的作用?

徐英曰:“敬与和,是礼乐未发之心;序与和,是礼乐既发之事;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是礼乐既成之效。合观之,乃能得其统纪。”以礼乐化导人心,治理天下,是孔子最崇高的理想。《礼记·乐记》讲:“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程子曰:“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礼的特征落实在“序”上,乐的特征安立在“和”上。“序”与“和”是一切事物之上的共同特征。礼主敬,是从内心而言;礼讲序,是从它的功用而言,开合不一,并不相违。

天下无一物不存在礼乐礼主序、乐主和的内涵遍于一切事物。《礼记·礼运》讲:“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情。”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社会中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规范,也是教化百姓最好的方法。我们看到日月星辰四时运转,都是很有规律、有次序的,古圣先王依据事物本来的规律制定了礼,把天地之序移置到人伦秩序上。《礼记·曲礼》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的作用就是楷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判断对错,解决疑惑,分辨事物的相同和差异,明确事情的是非曲直。而礼的范围从一己之慎独开始,上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是礼适用的领域。

圣人慈悲,以礼乐教化,让我们断恶行善!如何断恶行善?“克己复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能够克制私欲,符顺因缘,放下自我,依礼乐而行,让自己的行为与所处的人事物相应,自利利他,这就是“断恶行善”。

如在人伦关系中,要做到“五伦十义”,即在“父子有亲”这一伦,做到父慈子孝;在“君臣有义”这一伦,做到君仁臣忠;在“长幼有序”这一伦,做到兄友弟恭;在“夫妇有别”这一伦,做到夫义妇顺;在“朋友有信”这一伦,做到朋诚友信。

所以,“礼”的功用是,在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上建立秩序,让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都能够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各循其理,在轨则节度之上运行,在伦理道德之上相融。“乐”的功用是让千差万别的事物和而不同,同频共振,和谐相处。究实说来,万事万物之上无非是一个“序”、一个“和”,如此不仅可以让差异不成为障碍,而且有秩序地运行,有节奏地律动。有了序,即可“安上治民”;有了“和”,即可移风易俗。

钱穆先生认为,孔子言礼必兼言乐,因为“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融,乃可表达人心到一恰好处。”如果只讲礼,不同时讲乐,就会偏向“拘束”,觉得礼只是要求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硬而生不起欢喜心。如果只讲乐,不兼言礼,就会偏向“流放”,情绪失去约束,超过节度,容易下流。礼乐兼融,才可以恰到好处。

因此,本章的宗旨是,孔子强调要在礼乐的根本上着力,不要在礼器、乐器的外用上偏失。

【思考之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当代意义?

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人与人、人与其它生命及自然界之间,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无量因缘的帮助。圣人制礼作乐,就是为了让每个人在无量因缘中去遵守礼乐而断恶行善。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超速发展,超出我们太多的想像。然而人类如此聪明,却不能调和因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差异带来的巨大冲突和矛盾。世界依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思路、中国方案,植根于底蕴深厚的中华礼乐文明。我们应当礼敬一切时空,感恩一切因缘,恭敬一切境界。有多少感恩心,有多少恭敬心,就有多少因缘回馈给对你的帮助和生命的提升。我们呼唤圣人出世,安住世间,让礼乐文明在新的时代重放异彩,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