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玉不琢不成器”说开去
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基础就是三字经里这句话”玉不琢,不成器”,这里面有一个假设就是孩子都是好孩子,但要成为可被社会接纳,有能力安身立命,就必须被父母,师长来回雕琢。雕琢到何种程度呢?雕琢成器,啥是“器”?《说文解字》里解释道:“器,皿也”。始于琢,终于器皿,一个注定惨烈的童年和一个注定无趣的未来跃然于这本成书于宋,自诩为幼童开蒙的儒家经典字里行间。但十分不理解作者就没有反复推敲过儒家师祖孔老人家教诲:“君子不器”么?还是春秋以降,及至宋,世人皆已沦为小人,自顾不得君子体面,全社会从娃娃抓起,人人只有一个“器”的前途可寻,人生的逼仄到了苟活也是生活的理直气壮,华夏初祖的恢弘人文观也在后世被颠倒黑白地浩荡继承,指鹿为马地研究着各种“伪国学”。
及至最近几十年,好像情况更糟糕,之前还假设孩子都生来是需要雕琢的美玉,而现在的假设孩子生来就是有各种问题的生命,或者稍微放松警惕就会一路狂奔地学坏,学坏几乎成为孩子成长最为自然的过程,作为有责任的父母,老师,就要像狱卒盯着罪犯一样,稍有和预期不符的行为,就会自行脑补上各种和吃喝嫖赌,无能,败家,甚至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其中可能最难以启齿的就是那些自己也无法戒除的恶习,一副自己宕机的人生要在孩子身上重启的悲壮。至于让自己骄傲的孩子,不过就是在自己那点认知里,所能理解的最伟大的“器”,或者更为恶毒的就是成为“人上人”,全部的世界观不过就是成为暗黑森林里的禽兽之王,这些虎爸虎妈貌似是作为父母的负责任和励志,其实只是内心的恐惧,不安,和对幸福的无知,以及爱的无能,一种被其掩饰的内心虚弱和对生活的无望。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我理解就是凭着人性本能,无条件地爱孩子,以善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如何把知识用于思考,而不是用于蝇营狗苟地算计,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宽容的人,此外无他,相信他们随生命带来的成长力量,让他们恣意坦荡地长大成人,他们能找到此生的使命,就如他们的父母这般地知道自己的使命。
最后语重心长再叮嘱一句,和自己多较劲,别和孩子较劲,否则此生多么的没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