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漫笔二则

2018-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动点

一 鸿儒孤鸣

--印象辜鸿铭先生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1857年7月18日,咸丰八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大败清军,是日辜鸿铭先生出生。1928年4月28日,朱毛红军井岗山会师,两日后即4月30日,辜鸿铭先生卒,时年71岁,在山河飘零风飘絮的岁月,人到七十古来稀,算是高寿。

以上文字,不是乱点鸳鸯谱,除了时间交集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然后,再向下文字,仍然不会有什么逻辑。完全是历史不能假设的某种假设,信马由缰而已,可算作葫芦僧乱判糊涂案,一笑了之。辜鸿铭先生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不同于虚云和尚入世济世、普渡众生之修行,也同于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上思想。辜鸿铭先生晚生于虚云和尚十七年,早生于陈寅恪先生三十三年,早卒于虚云和尚三十一年,一生七十一载,在时间与虚云和尚都有交集,空间上也未必没有交集,这里不必去考证。早卒于陈寅恪四十一年,时间上交集三十八载,尽管二人同为大儒耄宿,如果认真考证,空间上也未必真有交集,所以,只有率性为文,不必多虑。

有交集也好,没有交集也罢。抛开历史发展过程中某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假设世界大势,如大三国演义,二百年太平洋西岸,二百年太平东岸是发展之必然的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第一个100年,则是中国被深度融入世界文化--特别是欧美文化之开始,属于多元的外来文化输入或强迫输入中华文明的时期。其实,虚云和尚、辜鸿铭先生,陈寅恪先生,都是在这一时期,尝试英雄改变历史的人物。并且通过自己之努力,形成的文化现象,已经掀起了历史的波澜,涟漪没有形成风浪。如果谈及虚云和尚,势必要汲及一个佛教是不是仍然需要中国化的问题,特别是与伴随着侵略战争而来的西方宗教文化斗争中,中国的佛教在捍卫中国文化过程里,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尚需要一个立其论点而究其论据过程,这里不作研究,恐怕也非楚某所能研究。而辜鸿铭先生则是逆其势而行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内又极其保守地恪守中国传统,早年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精通九种语言,前后获十三个博士,以至于: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不可小觑,但毕竟东风无法抵挡西风席卷之势,徒徒败北,非人力之不及,而是大势不可逆也。

而与之获诸多博士之不同,曾经就读于哈佛、剑桥等世界诸多名校,却从未取得任何学位的陈寅恪先生,无疑是近代之大儒。其之所谓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却潜移默化地将辩证法应用历史之研究,所以,学术才大有所斩获,硕果累累。某些程度上讲,陈寅恪先生应该是不自觉地应用西方先进思想,以试图影响中国的人,温树血诚,精勇亦可嘉也。至于三人精神区别或异同,绝非短短一篇随笔,所能把握,就是以上信手之拈来之文字,恐怕也谬之千里。

还是回到辜鸿铭身上。读辜鸿铭先生的文章,好像都在隔靴搔痒,甚不快意,何也?辜先生之鸿文,大都是英文写就,又加上出版社滥竽充数,极不认真,既不注明译者身份,又不注明原文时间,以及译者何时所译,更有甚者还与作者用中文写的文章混杂一起,这就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轨迹,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然而,究竟是什么悲哀呢?又无法确切说出。

鸿儒孤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总觉得辜鸿铭老先生,是一个孤独的坚守者,而这种坚守与坚持,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难道没有启迪么?如果那样才是不能言之的悲哀之后,另外一种悲哀。

二 感冒

感冒两天了,鼻涕如注。原以为是因为洗鼻子所至,有时候一天洗四、五次,次数多了,可能会物极必反。后来发现,喉咙也开始发炎,才知道可能真的就是感冒了。

前几天北京忽然障温,自己的浴室刚改造过,多装了几个浴霸,以至于浴室和卧室温差较大,一不留神,就会感冒。有时候,自己经常歪理邪说,认为感冒是人身体的调节器,可以检测自己身体的好坏,春夏秋冬每一季度,最好都感冒一次,调整一下自己的身体。或者至少夏天热感冒一次,冬天冷感冒一次,就好像车子行驶到一定里程,需要保养一样,感冒是身体的自动调节。

那么,这次感冒,与洗鼻子有无关系呢?有抑或无,其实都一样。有,比如刚刚睡醒,并没有马上鼻涕如注,一洗鼻子,反而像打开闸门。没有,因为沒有感冒之前,并非如此。所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更需要在挫折中调整,再寻找到适应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

王安石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养生也是这样,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坚持某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不会轻易改变。而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慢慢地看到效果。绝不能偶遇困难,就改弦易辙,或怀疑这种尝试的正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真正的养生境界。比如这次感冒,并没有头昏脑胀,阅读辜鸿铭先生仍能浮想连篇,妄言随笔仍能海阔天空,天马行空,说不定就是洗鼻子,而使大脑在感冒中仍然保持清醒的缘故,所以,好习惯形成的自信,需要在慢慢的摸索中养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