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感《非暴力沟通》: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暴力
一位印第安人领着他的朋友走近了他的马,大声地说道:“我的马是整个西部最快、最勇敢的马!”那匹马听后,十分悲伤,喃喃自语:“怎么办呢?我的主人抛弃了我,他买了另一匹整个西部最快、最勇敢的马!”
暴力常常让我们联想到愤怒、生气、争执,但实际上平静祥和的言语,甚至是赞美和感激都隐藏着暴力,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作品《非暴力沟通》中介绍了他关于消除暴力沟通的观点及方法,他认为非暴力的沟通是打开爱和理解的密码,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1934—),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国际性缔造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CNVC)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他在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的领域有着突出的成就,并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2006年,他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沟通》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内容简介
《非暴力沟通》一书通过十三个章节介绍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并透过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类在社会中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我们的评论、请求、倾听、愤怒乃至感激都会影响他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来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要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要尊重与倾听他人。
语言暴力的根源
在社会中,人们是互相依存的,相互影响的,用心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就会发现,有些话确实很伤人,不仅是言语上的职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评价等,就连表达感激和赞扬都存在着“隐蔽性暴力”。
要理解以及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语言上的暴力,形成语言暴力的原因实际上来源于当我们希望通过语言来满足某种愿望时,却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这些是我们忽略他人感受而产生语言上“隐蔽性暴力”的主要原因。作者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
道德评判也是如此,它会将人分类,把人分成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人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站在道德的角度,我们的言语时常着重于自我的价值观判断而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不仅会带去言语上的暴力,还无法使我们或他人的愿望得到满足。异化的沟通方式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不要习惯“被冷漠”,要表达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大多数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有时候我们对他人“施加”的“语言暴力”并非出自我们本意,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把我们将这种表达性的错误,统一归类为“暴力沟通”,而“非暴力沟通”则是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关注对感受的表达、彼此能乐于互助,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指出我们必须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感受、请求、需求。
区分观察和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客观的表达你的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要想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又不在言语描述上对其做出评论就要注意区分对观察结果的描述,运用动态的语言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任何看似缩略的表达实质上都会引入出于自身对观察结果的判断,比如:
“她无法完成工作”——你把对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就会出问题”——你把预测当做了事实
“米奇花钱大手大脚”——你缺乏依据却做出判断
“索菲长的很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时,把评论当做事实
“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做事实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倡我们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就如同最后一个案例中,他会说“欧文在过去地5场比赛中没有一个进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地前锋”。
表达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当今的社会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大多数时候人们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及他人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和观察一样,我们在表达感受时我们同样容易把感受与想法混淆,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而想法更多带有判断性,表达感受要避免使用判断性的词语,比如“我觉得“、”你应该“:
“我觉得我的吉他弹得不好”——这是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愤怒同样是一种感受,愤怒很多时候来自他人的指责和批评,实际上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同样的我们会感到愤怒也是因为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愤怒本身并不是一种暴力,它同样可以以一种“非暴力”的形式表达,愤怒是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当我们面对令我们愤怒的人和事时,如果能静下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需要时,那么愤怒就会转变为服务需要的请求:
“你这么说,我很生气。我需要尊重。”
“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请求和命令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的最后是请求,请求同样会与命令想混淆,区分请求与命令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于对方回应的界定,如果我们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那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而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一但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更不愿意满足我们的愿望,所以对于如何正确的提出请求,一方面我们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言语,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的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的态度。”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请告诉我,在我做的事情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件?”
“我希望你能在规定的时速内驾驶。”
倾听和示弱的力量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平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不愿意示弱是因为担心在想显得强硬的时候失去控制,但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在与他人取得沟通,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示弱是一种非常好的开场或手段,能够让人放下姿态和戒备。
不要让你的口舌成为火,正确的表达赞扬和感激
圣经里面有很多关于口舌的经文:“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我们能用口说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是神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能用口很好的沟通,但同时不正确的使用也会造成麻烦。即使是赞美和感激,如果没有很好的表达,同样会给他人带去精神上的伤害,就像上文中印第安人夸奖自己马的例子,不正确的表达不仅不会给他人带去肯定和愉悦,反而会造成误会和伤害,“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聆听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使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在赞扬他人时,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并将赞扬当作我们用来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而应该更多地向他人揭示内心的活动。”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要说出
他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爱自己,重获生活的热情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向我们阐述了“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爱,我们经常被教育要爱别人,却常常忽略对自己的爱,“为爱而爱,是神,为被爱而爱,是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只有我们自己先爱自己,才能推己及人,传播这份爱,”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事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请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爱自己并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缺陷,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的是”道“,我们需要的是领悟而不是”使用“,如果盲目的使用书中的沟通技巧,反而会显得生硬,如同“套路”一般,我相信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体会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爱自己爱他人,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我相信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说的“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