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友- 三国 -文选

贾诩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245人  佘克宁

西凉军中下级谋士

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裴松之:“当是时,元恶既枭(董卓被杀),天地始开…………诩之罪,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说东汉末的战乱,“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魏征说隋唐之际的战乱属于前所未有的灾难。满清入关说流寇制造了空前的灾难。

贾诩是董卓西凉中下级军官(李傕)的谋士,董卓被诛杀后,贾诩建议李傕等“率众而西,事不济,走未后也。”贾诩的建议,将貌似可以恢复正常秩序的东汉王朝,再度拖回混乱的轨道。

贾诩型人物,如生活在“风化之美”的“举孝廉”东汉时代,不会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因此不难理解,贾诩希望李傕等率领汉胡混杂的西凉军,破坏东汉王朝的正常秩序。

但贾诩型人物,适合生活在魏武“求才三诏令”的“唯才是举”三国时代。因此,贾诩凭借与其节操完全不在一个等级的智商,毫无悬念的晋升为曹魏三公。

平心而论,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尚且没有匡扶汉室的心思,边缘化的西北军阀中低级谋士,又怎能要求其心存汉室?

贾诩被魏文帝任命为三公(太尉),正是曹魏政权被寒门士大夫所绑架的体现。魏武的官渡之战,预示门第世家统治路径的暂时终结。贾诩成为三公,则宣告寒门成功占据政府荣誉高官的暂时胜利。

董卓的军队洗劫洛阳富豪,是董卓西凉军队军纪败坏的表现,也是边区军人仇视东汉上流社会的体现。董卓被诛杀后,西凉军的谋士贾诩,向西凉军中下级军官李傕建议向长安进军,“事不济,走未后也”。贾诩的行为,是贾诩冷漠看待东汉王朝存亡的表现,也是贾诩为代表的中下层士大夫,与东汉王朝主流价值观对立的体现。

贾诩具经天纬地之才,这也正是贾诩在《三国志》的魏书中,与荀彧、荀攸在同一《列传》的原因。

东汉王朝正统的士大夫阶层是理想主义者。但贾诩是现实主义的士大夫,鄙视在乱世中不知所措的东汉士大夫。贾诩为西凉军阀出谋献策,是贾诩对西凉军阀匡扶东汉中央政府心存幻想,但更真实的原因,或许是年轻的贾诩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选择而已。

加入曹操集团后的贾诩,发自肺腑的辅佐曹操荡平乱世,重建秩序。门第世家阶层或许为马首是瞻于“四世三公”的袁绍,但路径演变的终点,只能是为马首是瞻于寒门阶级代表的曹操、刘裕式人物。贾诩的选择,超前于时代,也引领时代潮流。

曹操就确立太子(曹丕或曹植)人选咨询贾诩,贾诩不答,曹操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曰:“有所思,故不即对。”曹操问:“何思?”贾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贾诩传》记载)
曹操听完贾诩所说,《贾诩传》记载: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曹操与贾诩关于曹魏继承人人选的上述对话说明:一、曹操内心真正希望继承其事业的人选是曹植,而非曹丕,否则曹丕是嫡长子,本应是曹操的合法继承人,曹操又何须向贾诩咨询。二、曹植为争夺继承人位置,广泛结交党羽,以致不少曹魏重臣投靠曹植,并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试图说服与影响曹操废除曹丕太子地位,改立曹植,曹操因此才不得不更广泛了解朝廷重臣(如贾诩)的看法。三、“太祖大笑,太子遂定”。说明曹操很重视贾诩对太子人选的意见与看法,贾诩暗示自己倾向于曹丕,曹操最终确立曹丕为太子。四、曹操重视贾诩意见和看法的根本原因是:贾诩属于曹魏集团内无根基、无党派的独立人士,贾诩不存在因自身派系归属投靠曹丕或曹植而表明观点,贾诩的立场,少涉及曹魏集团内部派系斗争,更符合客观中立之政治立场。

赤壁战前,贾诩劝告曹操说:“明公您当初攻破袁氏,现今收复汉南。如果利用过去楚国(指荆州)的富饶,招揽贤才良士,安抚百姓,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贾诩是曹魏集团内为数不多的,劝阻曹操不要发动赤壁之战的谋士。贾诩的思路,就是先使荆州真正、彻底的纳入中央政府治理轨道。然后以荆州为策反基地,招揽(江东)贤才良士,用当年李斯、陈平式手段(贾诩的真正意图,但时候未到,没必要向曹操说明),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不劳众而收复江东。

曹操不听从贾诩的建议,赤壁之战失败。
曹操后来与韩遂、马超作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一块地盘换取和平,并送子作为人质。贾诩建议可以假意答应他们,贾诩对曹操说:“离间他们。”
曾在西凉军中担任中低级谋士的贾诩,对西部(凉中、关中)军阀极其了解。贾诩的反间计,使韩、马等军阀无法团结应战,陷入“先投降有利,后投降被动”的错觉中,强悍战力也就无法发挥。
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平定了韩遂马超。

曹丕任命贾诩为曹魏开国三公。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贾诩传》里关于贾诩的两段记载,折射出曹丕此项人事任命存在争议。裴松之的记载是:一、西晋荀勖对晋武帝说:“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二、臣松之以为:当是时,元恶既枭,………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从裴松之的记载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舆论认为:董卓之后(元恶既枭),李傕郭汜等董卓余孽继续荼毒天下,贾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裴松之甚至评价贾诩为“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还转载了荀勖与司马炎的对话,荀勖告诉司马炎:当年曹丕任命贾诩为政府三公,遭到孙权的耻笑。
曹丕时代的政府三公,是无实权的荣誉性高官。
工农的政府让甲农民当政府荣誉性高官,不一定是因为甲是合适人选,而是因为甲的工农身份。工农的政府扩大统战范围,让乙资本家当政府荣誉性高官,也不一定是因为乙是合适人选,而是因为乙的资本家身份。

曹丕的政府,本质上是寒门士族的政府。曹魏开国,不可能建立东汉式、纯粹的门第士族政府,而且门第士族恰恰是曹操父子重点打压的对象。门第士族与传统士大夫并不接受与认可贾诩,但曹丕偏偏让其担任三公。曹丕的人事安排,就是为了教育门第士族:贾诩也可以当三公,由门第世家垄断政治与舆论的时代结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