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自己 “必须成为谁”!把身份当游戏玩,反而活得更开阔
“我该做稳重的职场人,还是敢表达的创作者?”“当了妈妈,就不能再追求自己的爱好了吗?” 你是不是总在纠结 “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像完成任务似的紧绷着,生怕一步错就偏离 “理想身份”?其实,与其把身份认知当成 “必须做好的工作”,不如试着把它当成游戏 —— 轻松玩一玩,反而能发现更多可能。
斯坦福相关研究早就说过:工作和游戏的区别,从来不是做什么事,而是心态。把身份当 “工作” 时,你会盯着 “目标”:比如 “30 岁前必须成为管理者”,时刻焦虑 “我现在够不够好”,不敢尝试 “不务正业” 的事,怕走弯路;可把身份当 “游戏” 时,你会带着好奇心探索:比如 “这周试试去做公益讲师”“偶尔放下妈妈的身份,和朋友去看脱口秀”,不用在意 “有没有用”,也不用遵守 “该怎么样” 的规则,只享受 “体验新角色” 的过程。
有个朋友曾困在 “严肃会计” 的身份里,后来她试着玩 “身份游戏”:周末去文创店当志愿者,帮客人包装礼物、聊设计;下班后学即兴戏剧,敢在陌生人面前搞笑。慢慢发现,这些 “不务正业” 的体验没耽误工作,反而让她在和客户沟通时更灵活,连领导都夸她 “比以前更有活力了”。
把身份当游戏,不是 “不认真生活”,而是跳出 “必须成为某个人” 的束缚。比如你不用逼自己 “一直温柔”,偶尔发次脾气也没关系;不用认定 “职场人不能可爱”,带个卡通水杯上班也很有趣。这种探索会帮你发现:你不用只做 “一种人”,可以是职场里的靠谱伙伴,也可以是朋友中的搞笑担当,还可以是自己世界里的追梦人 —— 这些样子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你。
今天就试试 “身份小游戏”:做一件平时不会做的小事,比如用新风格写一段文字,或用不同的语气和家人聊天。不用追求 “有结果”,只享受 “不一样的体验”。你会发现,不逼自己 “必须怎样”,反而能更轻松地靠近 “想成为的自己”。毕竟,生活不是单选题,活得开心又开阔,才是最重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