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灵小筑婚姻育儿

睿智如孝庄,才能培养出英明的康熙,咱也学学

2017-12-22  本文已影响13人  艾灵

"向天再借五百年",那么英明的康熙虽无法抗争得过时间的摧残,但由他开创的康乾盛世足够让人津津乐道。

人们佩服这位英主,追根溯源,更该感谢的却是他的祖母——孝庄。

睿智如孝庄,才能培养出英明的康熙,咱也学学

其实孝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失败过。她败在了自己的儿子顺治身上。尽管她付出了下嫁多尔衮这样的代价,让6岁的儿子福临登基做了顺治帝,但她与儿子的隔阂很大。儿子24岁驾崩,令她痛心不已。

她把全部的爱转化到了孙儿玄烨身上,助他8岁登基,成就康熙伟业。她早早教孙子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族国家的治国之道;帮助孙子利用少年大力士,铲除鳌拜;利用谋略,平定三藩。祖孙二人感情之好,在帝王之家实属罕见。更难得的是孝庄只在背后指导孙子,并慢慢放权,没有因权力起纷争。

可以说,成就康熙的人是孝庄。也可以说,康熙太幸运了,他遇上了一个好奶奶!

读史使人明智。透过孝庄与康熙这段载入史册的佳话,可以从教育孩子方面吸取到精华。都知道教育孩子没有回头路可走,更没有失败了再重来的机会。只有通过学习,结合实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及孩子的教育方法。

从孝庄身上看,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学习。

教以规矩。

康熙在未登基之前已开始启蒙教育。那时孝庄便对他青睐有加,自身反对汉学,却容许孙子学习儒家思想和汉学典藉,以便他深谙汉族朝代的治国方略、处世之道。

康熙仁慈讲孝道,这与他从小就接受的教育有关。

睿智如孝庄,才能培养出英明的康熙,咱也学学

反观现代,很多人都烦的"熊孩子",不懂规矩,没有教养,特别自私,以打扰别人为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有不负管教责任的家长存在了,总以孩子小为借口,舍不得管舍不得教。

都说"三岁看大",孩子从小学习的东西都根深蒂固。有教养的孩子是从小就在有规矩的生活中浸染出来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家庭给他们的第一个高起点平台。

授予方略

康熙登基之初,有四大顾命大臣辅佐,鳌拜是其中之一。他权倾朝野,私欲膨胀,不尊帝位。到不除之便威胁江山的时候,孝庄出手了。她指点康熙先给鳌拜一条生路,迫不得已才采取策略将其除掉。

孝庄的放人一马、不牵连众人的思路给康熙留下深刻印象。康熙一直奉行的仁政也得益于此。

现在生活中,很多人不让小孩子参与到大人的活动中,借口是孩子小。看似保护,实则是大人怕麻烦。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学到方法和原则。

睿智如孝庄,才能培养出英明的康熙,咱也学学

我的家乡有一个以养黄牛而著称的小村子。大人养牛、贩牛从不将孩子排斥在外。十几岁的孩子课余时间都能参与进来,学习做生意,也学习各种技术。他们村的养黄牛事业已经持续了好几代,不断融入新技术,名气越来越响亮。那里的孩子长大后,从来不用犯愁就业问题。

亲情维系

康熙特别注重孝道,发自内心地爱着孝庄。与孝庄几次去温泉洗浴的途中,他都会在孝庄上下车之前后,亲自伴在身侧。他总是忘不了孝庄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的细节,吃穿用度,都按他的心意,还要顾及他的情绪。两人分开一段时间就互相惦记,互送礼物表达心情。

亲之则信之,信之则听之。这绝对是一条教育准则。我们都喜欢相信亲近的人,喜欢听他们讲出来的道理。这是把感情投入进去所致。感情除了要靠沟通来维系,也要靠礼物来表达。不一定是金银珠宝,但

分开就互送礼物,表达的绝对是感情。

与孩子感情好的父母,教育起孩子来都不那么费劲,就是因为孩子与父母亲近、相信他们,自然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

睿智如孝庄,才能培养出英明的康熙,咱也学学

逐渐放手

康熙登基之初,离不开顾命大臣把握朝政,也离不开孝庄掌握方向。孝庄却从不肯把权力握在手里不放。在等待康熙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将权力放到他的手中。祖孙二人从未因权力产生过争执,就是因为孝庄做到了该放手时就放手,江山是康熙的,该他来做主。这样的大智慧、大取舍,使孝庄赢得了康熙从内而外的敬重。

现在有太多的父母喜欢"干政",干扰孩子。小时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事。等孩子大了,就该一步一步"放权",而不是包办。孩子能自己决定、自己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去做好了。关键时刻给点建议即可。越殂代疱的结果必然是弄得谁都不愉快。

从孝庄身上学习育儿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出康熙那样英明的君主虽说不可能,但我相信培养出具有独立精神、有孝道、有教养、有原则的孩子是没问题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