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精读《论语》成长励志

精读《论语》之24:色难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15人  余超林AIA财富管家
精读《论语》之24: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大意是: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大师级解读

      朱熹

      朱熹《论语集注》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钱穆

    钱穆《论语新解》阐述“色难”-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义〉[光案:“祭义”,东大版误植作“祭法”。当遵联经版。]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

个人理解:

      孔子针对子夏问孝,提出尽孝的过程中,最怕的是“色难”。朱熹针对色难,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钱穆针对色难“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

    人类这个动物,其表现在于对于自己的下一代,则倾其所有的无条件的付出,对于上一代,则普遍会不自觉得免为其难,尤其在当今中国社会,做父母的,绝大部分并不希望子女来抚养自己,甚至有父母提出在有生之年,绝对不希望用子女一分钱,有的年迈的父母依旧还在上班,自己虽然有不错的退休工资,但是还希望赚钱补贴子女,正因为有这样的父母,中国社会甚至出现了“啃老族,巨婴”之类,成了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可以想象,这些啃老族、  巨婴们在对待自己的父母,能做到非常恭敬吗?能做到不“色难”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所致;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100年的西化运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情感、文化、价值观都受到巨大冲击,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意识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长制封建文化,社会次序、系统结构都遭遇到颠覆,在克服传统弊端的同时,最富温情的孝养文化在所谓独立自主、不添麻烦的意识中被冲淡!传统的养儿防老被诸如养老保险、社保等创造性的资本工具所取代,如果父母有足够资本养老,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再依附到子女身上养老,好的一面就是大家各自独立,不添麻烦,不好的一面,亲子关系也逐渐淡漠。

      另一方面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所致;

      中国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年轻夫妇,一方面要生育2个孩子,同时至少也要4个老人,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非常大,目前这批人就是正处中年危机的80后,虽然他们的父母不希望子女供养,但是只要有人突然生病住院,这些80后独生子女,绝对处于无助状态,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就会不打破,就会失去平衡,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还要大家遵守孝养规则,的确是力不从心,于是老人与子女在一起,就会出现子女对自己有不敬的现象,有色难的现象,让老人为难,但是又没有办法!

    所以,解决色难的问题,其实不难,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温情再度回归现实生活,这是最有意义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余超林精读《论语》之24:色难

3019-3-26于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