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系统重构(上)
重构,是任何一个技术团队都无法绕过和回避的话题。记得10年前,我第一份正式工作,就经历了项目持续的重构历程,为了写好代码,当时还反复读了Martin Flower的《Refactoring》, 时到今日,这本书里的很多点,还给了我很多启示。回顾这10多年来经历的各类项目,还是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点,准备分两篇文章,来过一下这些想法,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好的想法能冒出来。
关于做重构,我个人觉得可以按照以下这条线来执行:
1. 明确本次重构的目的
我的第一个观点,重构是有代价的,带来业务的不稳定(引入新的bug)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家需要暂时放下业务的推进)。所以在我们动手之前,一定要明确我们本次重构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满足业务的需要或只是觉得架构有缺陷?每一次架构的重构都是“伤筋动骨”,就像做手术一样,即使再成功,也会伤元气。重构的首要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业务需求,然后再考虑其他问题,这就意味着,如果本次重构对未来业务承接的促进很小的话(比如仅是引入新的框架和技术),那么本次重构需要慎重或者暂缓。同时,需要认真比较重构的各种方案的利弊,想清楚后再开始,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方案B。
2. 明确当前系统的状态
决定要执行重构后,首要做的任务,并不是立刻动手执行重构,而是对当前的架构状态有清晰的了解,如果开发当前系统的同事还在本公司,一定要拉着同事好好的讨论一下,作者给大家讲讲当时的思路,比我们闷头看代码理解还是要强不少的,能清楚理解当前系统的设计初衷。除此之外,通过研究当前系统,才能记录目前系统的性能基准,为未来评估重构的效果做准备。过去,我遇到不少同学,还没吃透当前系统的设计和代码,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重构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引入regression BUG, 或者是执行过程中,发现重构不下去了,原来这块的架构是为了达到某某业务需求啊,这块不能动,得想别的办法。所以不吃透代码和架构,直接进行重构是很危险的,慎行。
3. 重构的目标必要被量化
如果确定要重构,那么要把目标明确下来,也就是重构的边界条件,明确列出本次重构需要完成的要点,目标要有数据量化(比如代码行数降为过去的一半,代码执行时间缩短为过去的百分之30等等),同时,重构后的代码能够被有效的测试。重构之前,需要有一个需求分析的过程,如果需求不明确,重构PRD不能写清楚,负责重构的团队也就很难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重构工作被一个团队来执行的时候,所有的成员对重构的目标必须要达成一致,开发成员内部,还是开发和测试之间,谨防重构不到位或者过度重构。
4. 重构中必须建立或者维护业务数据流
现在任何一个后台系统,都会通过日志系统建立必要的业务流转记录,比如,我这几年前后带的几支团队,都会建立各类业务埋点。本质上的原因在于,业务都是以数据流为载体的,架构重构的本质就是让数据流更通畅。所以在重构过程中,我们务必保证以下两点,1. 重构后的系统,对于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等功能是否有影响;2. 在重构过程中或者重构后,我们能用数据来验证重构的效果,能不断的对系统进行优化。
(未完,更多内容会记录在下篇)
封面这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时常会拿出来翻翻,目前的最新版本已不是我10年前看到的第一个版本了,如果你还没看过这本书,建议深入阅读一下。
扫码关注 本订阅号: ForestNotes
![](https://img.haomeiwen.com/i5981964/29c074a0ee30bfdc.jpg)